女娲补石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1]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 [2-3] ,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4-7]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引言
女娲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女娲补天”是神话故事。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述。无量山,女娲烁石补长天。也是桃花江人对女娲补天传说的一种解读。
易经》卦辞有云:“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按《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云:女娲氏,风姓,神农氏母。代伏羲氏立号,曰女希氏。女娲以功高而列“三皇”。庖牺(又曰伏羲)、女娲、神农是中华历史远古代的《三皇》。神农氏炎帝传八代,计五百三十年。神农氏末年,轩辕氏兴起,他与末代炎帝榆罔三战于阪泉,又禽杀蚩尤于涿鹿。他的功业东至于海、登泰山;西至于崆峒、登丸山;南至于江、登熊湘,北至于荤粥、登乌丸。他统一了中华大地,是为黄帝。他开创了一个“五帝时代”。“三皇”、“五帝”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纪元。
《史记·三皇本纪》记:(女娲)当其末年,诸侯共工氏任智以强,霸而不王,以木乘水,与祝融战,(共工)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乃炼五色石补天,断鳖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这是“女娲补天”的历史记载,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早的光辉篇章。
伏羲和女娲
有考古研究发现,在非洲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而现代遗传基因研究中,各大洲,不同肤色的不同人种,他的遗传基因同一性在99.95%以上,说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据此推测,那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来自于非洲。
古人的生活与动物无异,均以“食为天”。处于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陆,日照长、气温高,植物的生长周期短。从而大地绿色葱茏,植物品种数量繁多,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动植物的自由王国。人类首先在那里繁衍,是在情理之中。
人类的智能,使人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出现食物缺乏,就不断的向四周扩展而发生迁徙。他们沿海岸线进行渔猎生活,从非洲过红海到欧亚大陆,最后到达美洲,沿着物产丰富的路线而迁徙的。
首先来到中华大地的先人,从南亚,经东南亚而进入中国大陆的。中华民族的一枝先人,沿澜沧江而上,到达三江源地区。此乃昆仑山脉、巴颜克纳山东麓。那时,这里没有这么高的高原,也没有现在这么寒冷。印度洋的季风,温暖和润湿着这大片山河。这里有着广阔的草原,绿色葱茏的山脉,平静的湖泊。近年来在这里大量恐龙化石的出土。说明六千万年前,这里是恐龙的乐园。山上的野果,水中的鱼虾;草原和山上的牛羊、野兽,是渔猎的广阔天地。丰富的物产,是为人类生活的美好地方。他们依山峒而居,古称为燧人氏或称之为山顶洞人。
先人从南方向北方的扩展之中,气候越来越冷,过冬是他们能在那里生存的首要问题。我们的祖先有人在用石头在打击野兽时,不巧打在一块石头上,冒出了火花,点燃了草原,烧死了许多野兽。当先人拾起烧熟了的野兽吃的时候,觉得鲜美异常。从此熟食传开了,人类的饮食来了个质的飞跃,熟食杜绝了许多病菌的传染渠道,减少了人的死亡数量。是火带来了人类的文明,文明发展了人类。
而火的获得和保存,就象我们欲获得基因物种和挽救濒危动物一样难。现在尚流传着一种钻木取火的传说,此种说法是不可信的。钻木取火就是摩擦生热而产生火苗。它必须要有坚硬的钻头和高速转动的工具。而那时除了石头、骨头之外,恐怕要找到一根耐用的绳子也很困难,钻木取火是不可能的。取火最有效的办法是用砾石相互敲打而产生火花。中国在半个多世纪前,在没有“洋火”(即火柴)的地方,猎人进山时,就采用打火铁片,敲击火石(一种坚硬的石头)产生火花,点燃纸媒(一筒卷纸)而获得火种。所以击石取火,流传了上万年。
‘火’的广泛使用而出现了陶器,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而进入新石器时代。蚩尤得芦山金,造五兵;开创了冶金时代..。材料和工具的更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工具制造中,产生科学。
“火”历来就是先民敬畏的神灵,处于昆仑之野,三江源的中华祖先首先从燧人氏族发明和掌握了取火的方法,并利用火来驱赶猛兽,制造工具,生产出美味熟食,而使许多部落归服,而形成燧人氏社会。这中间的出现了风部族的伏羲与女娲两兄妹。兄长伏羲比女娲大很多,父母早亡。女娲是靠伏羲带大的。伏羲是打猎的高手,捕鱼的能人。他身强体壮,肯动脑子,每天夜伏早归。每当晨曦初露时,就发现了伏羲的身影,而称他为伏羲,也叫太嗥。伏羲还有一门特殊本领是庖解动物的肢体,称庖厨。因之越来越多地部落拥戴他。他很有心思,他把田围起来进行养鱼。把捉到的小猪、小狗及牛羊圈养起来交女娲喂养。并与女娲一道栽果树,种野麦、蜀、黍。他俩的产业多了,收获也多了。为了记数,他捉到了一只大龟,看着龟背上的八方形的图形出神,他用树枝在地上划着,而创制了《八卦》文字,成为中华人文之祖。《八卦》到神农时代发展成为64卦的《连山易》,到大禹时发展为《归藏易》,周文王演八卦而著《周易》。孔子以此作十翼而为《易经》成为中华哲学之祖。中华文明由此发生而发展。伏羲的《八卦》这种形态发展成了东方文字方块形体。而结绳记数的西方文明则发展成为英文的二十六字母,构成了各自的文字和不同的文明体系。
伏羲那个时代,没有农业,只有狩猎和捕捞业。以庖解动物肢体为食物,以伏羲时代特色而成为庖牺氏社会。而食物的获得是依靠男性。在这之前,是男人主宰的社会。传说中的盘古氏、燧人氏、有巢氏及夸父与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均是男人主宰的社会。
伏羲的妹妹,作为女孩子,由于哥哥的爱护,不让她去狩猎,蜗居在家,人们称之为女娲。女娲也是异于常人的女孩,她在家饲养猪、牛、羊的幼子,栽培果树,种植麦、蜀、黍及蔬菜,也养鱼虾。从中掌握了动物、作物的习性,生产经验技术不断提高。她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当代的女人们。随着人口的增加,野生动物及野果越来越少时。养殖与种植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母性便执掌部落和家庭,成为母系社会。食物的匮乏,先人就沿着黄河流域向东迁徙。留下来的部落,人们的食物来源,是靠女娲发展起来的种植、养殖业。东迁的人们也把种植、养殖业及“火”的文明带到了新的地方,与原居民共同发展以“火”与种植养殖业文明。
当人们的食物来源依靠种植养殖业的时候,母系社会就形成了。女娲功高盖世,当伏羲死后,以女娲核心的“帝国”也就形成了。因之,史书上说她因功高而列为《三皇》。女娲氏代表的是农牧业与狩猎业并行的社会,是兴起的农牧业,而逐渐取代狩猎的时代。它是一个过渡时期,在历史上的时间不长。后代儒家文化是以男人为主宰的文化理念,到宋代,理学家把女娲这个时代从教科书上删掉了。他们便把黄帝列入“三皇”,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上的混乱。
共工与祝融
女娲时代,是种植、养殖业即农业发生发展的时代。种埴、养殖业逐渐取代狩猎和捕捞业,成为主要生活的渠道。这个时代也是狩猎、捕捞传统产业与农业并行的时代。在这时,还有一门专业技术是用火烧制陶器,生产器具与工具,从事这个产业的部落叫祝融氏。在一年中,从事陶器制作的时间很短,大都时间从事种植养殖业,祝融氏在女娲时代己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狩猎需要弓箭,捕捞需用舟、筏,是从事狩猎捕捞业的部落的工作,其部落叫共工氏。
女娲末年,共工氏的首脑凭自己的智能,制造了许多弓箭与舟筏,势力非常强大,也经常用武力去抢夺其它部落的食物,引来众多部落的不满,史称他为“霸而不王”,即称霸而不具备王者的风范。而祝融氏的子民则不断向气候温暖的东南方向迁徙。以炎帝的一支在南岳衡山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家园。第一代炎帝在嘉禾发现了一株优良的稻种,他们断木为耒,揉木为耜,教人农耕,农业迅速发展起来了。炎帝为了寻找可食用的植物,而尝百草,始有医药。他创五弦之音,教人日中而市,日没而退,各得所值乃归其所。他在农业上的重大发现与杰出成就,故称为神农。农业技术广泛传播,形成了神农氏族。在女娲时代,形成了很大的势力。
神农氏族的丰富的财产,成为靠狩猎为生,资源匮乏的共工氏抢劫与掠夺的对象。好象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汉族的掠夺一样,神农氏不断受到工共氏的侵扰。作为帝王女娲,只是一个精神领袖,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是无法制止所发生的掠夺。于是以狩猎骑射为生的共工氏不断掠夺的战争与神农氏的反抗战争,先从中原转到江汉平原,共工氏所用它们制造舟筏与弓箭,在南方的江湖之地也节节取得胜利。神农氏作田种庄稼为生,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进行劳作,分散而没有统率关系,在共工氏的攻击面前,只能成为被掠夺和奴役的对象。
当共工氏的战火从八百里秦川,打过洞庭湖之后。神农氏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洞庭湖南边,众多的山丘与谷地,共工氏的骑射与舟车失去了战争的优势。而共工氏的掠夺激起了神农氏为保卫家园的战斗精神。共工氏的劳师远征,南方原居民的逃逸,缺乏给养,战争就不能持久。当共工氏渡过洞庭湖之后,其战争的优劣势互换。为了保卫长沙与衡岳,神农祝融氏与共工的决战在桃花江盆地(今益阳以浮丘山、天井山为边界)爆发了,2019年天子山脉亦有城墙山之称,它与浮丘山组成一道天然屏障。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战。祝融氏坚守浮丘山的各关隘谷口,而共工占据了桃花江盆地。共工氏久攻不下,补给越来越短缺。在战争中屦战屡胜,而高傲自大,所向披靡的共工氏军队,在受阻之后,首领共工不胜而怒,乃向不周上撞去。
浮丘主峰像一颗宝珠嵌在苍翠的群山之中,园而不周,古人称之为不周山。先人说上有天柱、支撑九天不至于坍塌;下有地绳,维系着地层板块不致分崩离拆,使之成为一体。共工头向不周山撞去,天柱拆断,地绳也从而断绝。天柱断,日夜星辰向西北倾斜处移动;地维绝,东南方下陷,成为大海;水潦尘埃,流到那里去了。天柱断,天穹在此地出现了裂缝,天河倾泻。昔日的吴楚大地,江河横溢,成为一片汪洋泽国,人畜或为龟鳖。数十万共工军队无一幸免,从此共工的势力消失。广大被奴役的农民得以解放,神农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接着,女娲来此补天之后而失去了踪影,神农被拥立为炎帝,而进入神农氏社会。
女娲补天神话
大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广大先民失去了家园。作为帝君的女娲同祝融来到了这里。只见这里是一片汪洋,不周山主峰像颗浮动的小丘,漂浮在大海之中。他们以水乘木,架舟筏来到这浮丘之上,发现天穹的裂缝就在此地东南角。为了止住天河水,决定将天穹裂缝填平。女娲与祝融分工,由女娲找王母借赶山鞭,祝融则打井取地中的风火。当祝融打成火井之后,火从地中冲出,大火冲向天空,形成了巨大的火云,此洞叫火云洞。打成风洞之后,以风鼓火,将一块块石头炼成五色石。女娲用赶山神鞭从雪峰山脉赶来了一座座山,安放在浮丘之西,从而浮丘山便出现了48面峰。为了取石,她打了一口石井,把取出的石块堆放在石头坪,这口石井有多长无人知晓,但只见其头,不知其尾,此地留下了石井头这个地名。取石之后,此地发生塌陷,形成了一条天堑,把浮丘山山脉与天井山脉分开,浮丘山脉自成体系。
在峰顶风洞之下有堆石坪。1600多年前,刘宋道士潘逸远来此辟谷炼丹,建有丹台与祖师殿。后来将祖师殿扩建为浮丘观,唐初又被改为浮丘寺。现在的浮丘寺就建在堆石坪上。女娲与祝融在此炼成了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五色石。把这些石头放在补天之处,沉重的石头把这个山头压得下陷了,成了现在矮小的穿天坳,穿天坳到处散落了许多五色石,这是女娲补天的历史见证。
女娲与祝融在炼石补天时,没有粮食充饥,他们饿了就啃石充饥,啃过的片石就丢在山顶上,从而山上留下了许多有牙齿痕迹的石片,人称为齿石。
女娲用五色石填入了苍天的裂缝之中,又用五色泥将其抹平,她将多余的五色泥抛向天空,立即化作五色云彩,浮动在天空之中,装饰着天空。有些五色泥,落在牛田到灰山港一带,成为石灰岩。后来有人将其采掘出来,按女娲炼石的方法,烧制成石灰、水泥。现在这里成为了建材之都。遗留下来的五色石,集中在穿天坳,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因之《红楼梦》又称〈石头记〉;《西游记》中的石破惊天的石猴,成为了孙大圣。都由此而发生。
补天完工之后,祝融赶往衡岳,进行农作,发展了农业。天河水截断之后,但大地仍被洪水淹没着,女娲用赶山鞭划出了沟壑溪流及江河,疏导了洪水,形成延至如今的江流格局。
水退后,而这里大地,寸草不生,大地为一片荒原。女娲又去王母御花园,取来了各种花木种子和枝叶,她把松树、株树、杉树、杨树、柳树、梅花、荷花扦插浮丘山的四周,以至这里出现松木塘、株木潭、杉树仑、杨林坳、杨柳溪、梅山、荷塘等地名。她把竹叶撒向四周,这里便成了无数的竹海,益阳桃江便成了竹子之乡。
天修补好之后,女娲来到资江边,到资江里洗尽了污泥汗水,然后仰卧在江之阴,让江水冲洗着自己的秀发,在和熙的阳光下,不觉的睡着了。此时被王母看见她躺在如花似锦的大地上,便把她点化成座石山,永远流在人间,这就是如今的修山羞女峰。而女娲生命的信息化作一股山泉,也就是羞女山泉,哺育着这里的儿女,这里便成了“美人窝”。
女娲死后,祝融来到这里找她,一不见人,二不见尸,只见羞女峰那座石山,形同女娲,祝融认定这是女娲的化身,这里是她最好的归宿,也就是她的陵寝。从此,这里作为神农氏的祖山、神山。在神农氏社会里,每年清明节时历代炎帝在此举行社会公祭,也是神农氏社会的历代酋长、万国诸侯的一次盛会。
五百三十年后,当时的黄帝、炎帝及蚩尤余部在此祭天祭祖。在女娲这个共同的圣祖的荫德感召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缔结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华伟业。女娲精神昭日月。尔后的帝尧,帝舜乃至孔子均来此祭吊。
女娲的寿终正寝,祝融被拥立为帝,因他在农业上的杰出贡献,史称神农氏。他们世居炎热的南方而称之为炎帝。炎帝传八代,计五百三十年,这个时候以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时代特征,故称神农氏社会。
女娲氏是开创农业文明的宗师。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她那造人的神话及那“炼石补长天”的故事,开拓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浮丘山因女娲补天的无量功德而称无量山。这里是儒家的祖师的圣地,中华道教的“无量天尊”,与汉传佛教的“无量寿佛”均从这里发生。中华文明的三大支柱,在这里互为溶合,成为一体,本源一人,那就是“中华圣祖女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2 19:33
目录
概述
引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