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是当代汉语诗人
海子创作的抒情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一个虽贫穷、但干净单纯,虽忧郁,但有梦想的女孩形象。全诗营造了一个洗尽铅华、纯蓝色的感情空间和“思无邪”的境界,在女孩子、父亲与“我”彼此互看里含蓄地抒写了一种类似初恋的情愫,于若即若离和纯真无邪中流露出淡淡的、青涩的忧伤,意绪缭绕,令人回味。
作品原文
女孩子
她走来
断断续续地走来
洁净的脚印
沾满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
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
望望父亲
她用双手分开黑发
一枝野樱花斜插着默默无语
另一枝送给了谁
却从没人问起
春天是风
秋天是月亮
在我感觉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
小溪
创作背景
《女孩子》的写作年代,在《海子诗全编》里没有注明,有学者认为前一首诗写于1984年,虽然该书并不全按创作年代编排,但也相去不远,这首诗应该写于1984—1985年间。
对于该诗的写作起因,有学者认为是海子想起了某个曾经对海子单恋的女孩子,表达着一个怀春少女情丝萌动,却无人倾诉的失落、孤寂。也有学者认为《女孩子》应当与《
新娘》一样,是为描绘想象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原型、一个幻象,它所带有的恋情色彩,与海子个人的经历都没有多大关系。
作品赏析
诗的前两行“她走来/断断续续地走来”很巧妙地设置了或者说呈现了一种梦幻式的或者类似于一个诗意蒙太奇式的情景:一个清新的梦境式的乡村女孩,像从浓雾中幻现,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地向我走来。她走来,但是又不能完全到达,就像梦中的情景一样、就这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两行诗,就将读者带到了远古的或梦幻式的情景中去,唤起一种也许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中的对这种生活情景、这种美的向往。
第一节的后两行,是对女孩子的清新美丽的进一步强化表现,就像一些很好的电影一样,它呈现女孩的一双素脚,并且让它沾上滴滴清新的露水,这一切,都是用意象性的语言在诉说着女孩子的纯真、天然、清新、美丽、说“脚印”而不说“脚”,可能是因为“脚印”更虚化更美一点。在美学上,同一个审美对象的虚化版本,总要比那个更实的版本更美一些。例如大家往往觉得水中的倒影或者雾中的情形要比实物本身更美。外国人对这种情形还有一套理论,叫作“审美距离说”;当然,这样写也可能是为了凑一个双音节。
第二节的前三行,是说她虽然纯洁、美丽、清新,但是她亦是一个朴素的能够分担家庭、父亲辛苦的乡村少女、这里,诗人采取了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的表现法,写她忧郁神情,写她“望望”的神态,就像静止的绘画一样,都是为了表现这一点;当然,说她有些忧郁,还有增加其所谓“忧郁美”的作用。
第二节的后四行,是表现女孩的美和爱的梦幻的。“双手分开黑发/一枝野樱花斜插着默默无语”是一个很好的山野乡村女孩的美的形象,也像一个很好的电影画面——“双手分开黑发”还带有画面的动态性:仿佛女孩不经意地用手分开披在她脸上的黑发,就令人惊异地看见了她美丽动人的黑眼睛和美丽的容貌。而“野樱花”的形象,则更多表现她的美的朴素、沉默,同时又暗含着爱的朦胧向往。如果说这两行偏于写美,后两行则偏于写少女对爱的朦胧向往。一个少女,尤其乡下少女,最富于诗意的恐怕就是这两种心理和向往:一种是爱美的心理,另一种就是对爱的向往。但是在乡村环境中,少女们爱的向往往往不被人注意,不被人珍视,往往就像一个幻影一样在少女的心里悄悄地来,又悄悄地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千古的普遍的悲剧。海子在这里所写的“另一枝送给了谁/却从没人问起”所表现的,也是这种爱的向往没人关心的情形。这里,诗人用一枝“野樱花”,一枝“不知送给了谁”的“野樱花”采象征乡村少女朦胧的爱的向往以及它的默默消失,无疑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意象。
最后一节,主要表现这种美丽的田园之梦已经远去的悯怅。首二句,是一种表现时间流逝的一般的写法,稍不同的是海子对之稍加变化。一般表现时间流逝会说春天花开、秋天落叶或冬天下雪之类,就像电影里经常表现的。大概海子觉得这类写法有些老套,便变为“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这样语言当然显得更新奇、更“陌生化”一点。接下来两句“在我感觉到时/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实际是说这种田园诗式的美丽爱情已经远去了。从海子的整个诗篇来观察,这应该是他整个“田园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他写《新娘》并非真的他娶过新娘,他写《
村庄》,说“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并非他真的有过这样一个妹妹一样,这诸如此类的“新娘”“女孩子”“妹妹”等等,都只是他的田园梦的一部分,或者说都是作为一种远古农耕生活的一些“原型意象”而存在的-
诗的最后两行(一句),是对于远古美丽田园的一种极美丽纯净的想象。“柴门”“篱笆”之类的事物,是表现农家田园生活的极好的意象,很有代表性。但海子在这里写“篱笆”,却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他把“篱笆”以及它所在的整个田园环境写得特别纯净,纯净得就像伊甸园,这种纯净感、神圣感主要来源于他对“蓝色的小溪”的意象尤其是“色调”的运用。西方的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绘画,例如在画伊甸园或者在画维吉尔的田园牧歌风光时,画到的小溪、湖之类,所使用的色调往往是那种极纯净的“蓝”,使人生出神圣之感的“蓝”。海子在这里说“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小溪”应当从西方的此类绘画那里获得过启发。当然,考虑到“篱笆”之类的意象很有中国田园诗的风味,不妨说这句诗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此外,这句诗似乎还有一点顾城童话诗的味道,“篱笆”“蓝色”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中也曾多次出现。
名家点评
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
崔卫平:诗人是客观地写这个“女孩子”,但平静的诗中却汹涌着不平静的情感。该诗意象空旷,让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以实显虚,以近显远;语言纯粹与本真,没有一点修饰和故作高深,让人直抵诗意的本质,却又隐含而并不质白。(《
不死的海子》)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杨秋荣:这首诗很短小,场景也简单,风格疏朗轻快,具有李太白《赠汪伦》的遗风,也受到西班牙诗歌大师洛尔迦民谣风格的影响。(《
海子诗歌研究》)
上海大学副教授
戴达:纵览《女孩子》的全貌,像是在阅读一首叙事诗,但情节是淡淡的,淡淡的情节的背后,是浓浓的抒情.而这浓浓的抒情.诗人全用简朴、甲寅的语占娓娓道来,而诗味却愈发蓊郁起束。这就是海子的诗的魅力。(《
新诗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当代汉语诗人,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已出版作品有《土地》《
海子、骆一禾作品集》《
海子的诗》《
海子诗全编》等。海子在其短暂的生命里,以燃烧的速度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最后以其死亡,铸就了当代诗人的神话和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