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社
早期妇女运动组织
女星社是邓颖超同志青年时代在天津创办的妇女运动的团体,是闻名全国的早期妇女运动组织,对全国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天津乃至中国现代革命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成立原因
1923年初,留在天津的觉悟社社员邓颖超、李峙山、谌小岑等在筹备出版《觉邮》刊物时,感到有必要组织一个妇女团体以推动妇女运动的开展。
他们写信征求远在法国的周恩来的意见,并同许多志同道合者进行磋商,邓颖超提议这个组织的名称叫“女星社”,希望它像明亮的星星,照耀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前程。
发展历程
1923年4月25日女星社正式成立。地址最初设在河北大经路五昌里10号,后迁至河北大马路达仁里。女星社简章规定,入社不分男女,必须具备“对妇女运动有热烈的感情”,“志趣同本社宗旨相合”,“能履行本社社规”。由社员二人介绍,经全体通过,方可接纳为正式社员。
女星社的领导机构前后有三次变化。女星社除正式社员外,还在天津、上海、太原、北京、长沙、保定等地发展了20多名社友。该社成员大多数是文化教育界的知识分子。
女星社的出版物,主要的是《女星》和《妇女日报》。《女星》是爱国教育家马千里主办的《新民意报》的副刊之一,每旬逢五出版,16开本,每期4版。
《妇女日报》于1924年1月1日创刊。地址在南市东兴大街。总经理刘清扬,总编辑李峙山,编辑员邓颖超、周毅。该报是女星社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7月“销路二千余份”、8月底“销额已过三千”。该报共出刊了9个月。党的早期妇女领袖向警予曾赞誉《妇女日报》,是“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
1924年4月15日,女星社等20余团体的代表召开纪念五七国耻纪念日筹备会。5月7日中午,全市80余群众团体成员及市民两万余人,在南开操场召开了纪念五七国耻市民大会。大会通过了邓颖超等人提议的“通电全国,驱逐外国驻华三大舰队”,王贞儒提议的“截止交纳庚子赔款”等重大议案。会后,举行了大游行。
女星社积极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1923年7月5日,创办了天津女星第一补习学校,该校以“救济失学妇女,授以相当知识及浅近技能,使其自谋生活”为宗旨。由李峙山任校长,邓颖超任教务长,教员由女星社社员担任。先后招收两期学生,分甲乙两种不同程度班级授课。
1924年5月1日,她们又以中下层家庭妇女为对象,创办“女星星期义务补习学校”,并规定一律不收费,教师仍由女星社社员担任。同年8月,女星社争得爱国教育家马千里的帮助,以达仁女学的名义,增设了“妇女平民学校”,其所学课程在于“使不识字的人都得着读报、写信的能力,增多知识,都知爱国”。
由于方向明确,这些学校办得都很有特色。首先,她们自编教材,并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妇女脱离旧家庭、旧礼教的束缚,探索妇女解放的途径。
其次,每逢重大节日,都组织学生游行宣讲,积极从事反帝爱国主义教育。第三,时常组织学生到国货售品所、女师附小、西沽及一些大厂去参观学习,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一大批妇女运动的骨干。
此外,女星社还参加了平民教育活动。1924年6月,女星社参加了“直隶省平民教育促进会”,邓颖超、李峙山、谌小岑、周之濂等人当选为该会董事。
该会以“促使千万同胞读书识字,提高平民觉悟起来救国”为宗旨,在天津遍设平民学校。女星社还与天津的绅、商、学各界五万余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大游行,一时在天津社会出现平民教育的热潮。
女星社旧址
女星社旧址是邓颖超在天津创办的妇女运动的团体女星社所在地的旧址。女星社于1923年4月25日成立,起初设在河北区中山路五昌里10号,后迁至河北区中山路达仁里10号。
1992年,天津市市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经中宣部批准在现津市河北区三马路三戒里49号修建邓颖超纪念馆,并将女星社旧址迁移至此,该建筑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天津邓颖超纪念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23:08
目录
概述
成立原因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