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革命老区,位于江苏省中部,有着辉煌的革命斗争历程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全国较早传播革命火种的红色地区,被誉为华东红色革命的摇篮。
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南通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如皋旅外学生
吴亚鲁在如皋创办
平民社,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火种。
1927年7月,中共如皋县委员会成立,是江苏省最早成立的八个县委之一。从此,苦难沉重的如皋人民,在中共如皋县委的领导下,高擎反帝、反封建大旗,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了殊死抗争。
1929年8月,成立于江安区戈家堡的
如泰工农红军,转战如(皋)、泰(兴)、泰(县)3县及周边地区,开辟了一个拥有200多万人口的红军游击区。
1930年4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于江安区
贲家巷正式建军,同时创立了江苏省最早的苏维埃政权--如皋县工农革命委员会。红十四军驰骋苏中七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的卧榻之侧横戈跃马,粉碎敌人多次重兵“进剿”,形成了以江安、卢港地区为中心的通、如、泰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
红十四军失利后,革命一度转入低潮。土地革命时期,如皋八任县委书记中,
徐芳德、
吴亚苏、
韩铁心、
汤仕伦、
穆子奇、
于咸、
吴汝连七位书记英勇捐躯。
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苏中,粉碎国民党顽固派阻挠和进攻,在
如皋西乡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中共如皋中心县委和如皋县政府随军继续东进至
如皋东乡,随后,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县,东部为
如皋县,西部为
如西县。
江安、
卢港为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区,亦为
苏中第三行政区领导机关常驻之地。此后,如皋的抗日斗争由自发性、零散的斗争,逐步发展为有组织、有规模,而且有新四军主力部队直接参加的如皋人民战争。
1941年11月,新四军一师一旅旅长
叶飞亲率新四军,在如皋高明庄围歼日军加藤部,创新四军东进后大规模歼灭日伪之战例。
1942年秋,数万群众先后围攻西河湾、水洞口、
加力等伪根据点,使伪军不敢再下乡抢掠、骚扰,显示了人民武装自卫斗争的强大威力。
1943年夏,为了粉碎日伪“清乡”阴谋,如皋抗日军民数次联手破拆、焚毁日伪构筑的竹篱笆。7月1日夜,发起总破拆战斗,从
天生港经
丁堰到南坎约150公里长的封锁线上火光熊熊,破竹之声数里可闻。
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12月1日,
苏皖边区政府第一行政专员公署(
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在如皋城成立,同时成立中共华中第一地方委员会、华中第一军分区,领辖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泰兴、泰县、紫石(海安)、靖江、东台、台北(大丰)、崇明12个县。
1946年1月,国民党在如皋东部重镇
白蒲打响苏中地区破坏停战的第一枪。如皋地区成为闻名中外的
苏中战役主战场。七战七捷中,
皋南战斗、丁堰·林梓战斗、如黄路战斗三战奏凯于如皋境内,歼敌3.3万人。毛泽东曾就丁堰·林梓战斗、如黄路战斗亲自拟写电文通报各大军区,后又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援为战例详加论述。
苏中战役结束、华中野战军主力北撤后,如皋县党政军机关转至
如皋西乡坚持斗争。国民党调集大军,进驻如皋“清剿”,地主“还乡团”乘势反攻倒算。周庄头战斗,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红庙头战斗、范湖州战斗和王林庄战斗等,歼灭和牵制了敌人大量有生兵力,对整个苏中南线乃至华中地区的坚持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全国战局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如皋军民武装斗争日益活跃,解放区不断扩大。淮海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如皋守军弃城溃逃。
为了铭记红十四军光辉的红色历史,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红十四军革命精神,如皋市委、市政府总投资4亿建成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以史育人打造成国家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红色旅游精品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