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生活
苏童创作短篇小说
《妇女生活》是当代作家苏童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杂志《花城》1990年第5期。
内容简介
娴有着强烈的明星梦,为当明星她义无反顾地做了孟老板的地下情人,拍了一生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两部片子。伴随着娴的怀孕以及从医院的逃离,她却摆脱不了被孟老板抛弃的命运。作为娴私生女的芝,从小就处于虽有母亲,却无母爱的环境中,无依无靠,强烈的危机感和无助感强化了她潜意识中由恋父情结转化成的依附意识。在芝和邹杰结婚后,她表现出对丈夫近乎疯狂的占有欲。当她发现母亲窥视她和丈夫的性生活时,对母亲变态心理的仇视、对失去邹杰的恐惧终日缠绕着她。本想用孩子套住邹杰,可无法怀孕的事实将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患上忧郁症的芝采取了极为极端的手段监控邹的一切,无法忍耐的邹杰欲侵犯养女萧,却被芝发现了。邹杰卧轨自杀,芝的病症日益严重。
箫是从儿童福利院抱回的弃婴,对于她的性别,作为养母的芝是厌恶的,而外祖母娴只是拿她当只波斯猫。在无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箫,展示给亲人的亦是同样的冷酷和无情。在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及婚后维系家庭的问题上,箫从未显示过作为女人应有的任何柔情,她所呈现出的是硬邦邦的务实。她那务实而无激情的生活引起了小杜的外遇,婚姻终以失败告终。
创作背景
苏童在访谈中说道,他上中学的时候,在一位女裁缝的篮子里翻到一本被撕掉封面、只剩三分之一的上海滩电影画报。里面有几个穿旗袍的女人坐在一条船上,是要去春游。因为那个时代非常特别,所有老的东西、旧社会的东西是看不到的,当他偶尔得到这本发黄的画报,他就很认真地“学习”。后来他写《妇女生活》,就跟画报有关系,是由此慢慢发酵的。
人物介绍
娴:娴出生在一个经营照相行业的小家庭中,日子过得不算苦,但娴的父亲去世后,这份家业就日渐破败。刚刚高中毕业、长得漂亮的娴是个不安分的女孩,她希望过着被他人簇拥和羡慕的生活,但她也不愿出去辛苦打拼,于是她就等一个男人来改变她的命运。遇见孟老板,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明星梦后,她因为不愿打胎而被孟老板抛弃。后来,娴将自己的痛苦发泄到家人身上,她甚至可以和母亲的男人私通,从而间接导致母亲自杀。对于女儿芝,她很少哺乳也很少给孩子换尿布。演艺生涯短暂的辉煌和被男人抛弃,使得娴对生活彻底丧失信心,她能做的只是无可奈何地消磨余生。
芝:娴的私生女。在这个沉闷、无爱的家庭中,芝一直想要逃离,因此她很快便决定要与邹杰共度一生,她希望这个男人来拯救她于水火,而芝的悲剧也由此开始。由于芝太过重视邹杰,结婚没几天,芝就开始害怕自己会失去这个男人。因为怕失去邹杰,芝很想要个小孩,她想用孩子来拴住男人的心,结果被医生告知无法生育。长久以来生活的不幸以及对没有子女的婚姻的担忧,使得芝的精神彻底崩溃。
萧:萧是个从儿童福利院抱回来的弃婴,在这个家中,没有人在乎她。为了要离开这个家,萧在16岁时自愿报名去农村插队,但吃不了苦的她两年后又回到家里。长大后的萧对待家人更加冷漠,她为了腾出房子结婚,毫不犹豫地把芝送进精神病院。婚后的萧尽心经营着家里生活,却没想道丈夫小杜在她怀孕期间有了外遇。萧理直气壮地在街上羞辱了小杜后,却换来小杜充满冷漠和讥讽的话与沉重的一记拳头,她对婚姻曾经抱有的想象也破灭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妇女生活》中的母女三代人虽在时间跨度上达到半个多世纪之久,但她们的结局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她们都想依附、控制男人。尽管她们性格不同,生活年代和生活背景也不相同,但她们都默默实践了女性在精神上、人格上对男性的依附。不难看出娴、芝、萧这三个女性都有着共同的思维轨迹和生活方式:第一,她们都习惯于把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终却以男人的背叛而得到悲剧结局;第二,她们生活在单纯的、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中,在她们年轻貌美的时侯,最忌恨她们的是女人,甚至包括自己的母亲,而当她们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时侯,也无法指望获得女人的同情。苏童让小说中的三代女性在生命上不断延续,是想暗示读者,无论时间、人物怎样变化,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是周而复始、不可改变的。
人物的循环、结构的循环导致了主题、思想方面的宿命意味的呈现。娴不听母亲劝阻去拍电影、与孟老板同居,被孟老板抛弃后选择回家;芝自幼厌恶母亲,中专毕业后与工人出身的党员邹杰结婚,婚后因无法习惯邹家的生活最终回家;箫从小受养父性侵未遂、养母疯病的阴影,自愿报名去农场插队,但苏北盐碱地的生活艰苦和劳动强度让她宁愿采取故意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手段也要回城。这种人物的循环结构在三代母女间相同的嫉恨冷漠关系上又加上彼此的相似、隐秘的关怀,构成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联结。“家”因此成为一种独特隐喻,离家是成长过程中对某种熟悉禁锢的逃脱,但又不得以反复寻找并最终回归,对“家”的矛盾、模糊乃至悖反的情绪超越时代成为共时性的永恒命题。
艺术特色
小说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展开叙述。作者在叙述“娴的故事”、“芝的故事”和“箫的故事”时,采用一种非聚焦的视角。叙述者任意介入人物的内心,作为隐含作者的苏童,似乎成了隐藏在幕后的全知者。在故事叙述中,作者都只是客观地叙述,而不对故事中的任何人或事做出任何带有情绪色彩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冷漠而残酷的客观。苏童在叙述结构上打破了传统模式,采用了分段式的叙述结构,把看似平淡琐碎不真实的故事拼凑在一起,构成了一家三代相似的悲剧性命运。这种三段式结构具有某种内在的包孕性,使得小说在碎片式的叙述之外,具有一种内在的严整性。
小说通过铺陈具体物像、构建真实场景,以确立现实的存在。苏童在文本中只字未提确切地点,但充分运用了标志性物象对环境背景加以勾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娴所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故事一开头接连罗列好莱坞电影、跑马场、舞厅、弹子房、电影明星荟萃等景象,皆是具有旧上海色彩的标志性物象或世情。这种环境描绘通过丰富的细节支撑起故事发生的三个时段。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典型上海环境叙述,20世纪50年代的中专、水泥制造、劳动奖章、大炼钢铁,20世纪70年代的解放鞋、知青下乡,改革开放后的公交车、电话亭,鲜明地彰显着区域与时代特征。而整体上的三个时代变迁史也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娴、芝、箫三代人居住的照相馆名称从最初具有民国特色的汇隆照相馆到建国后的国营红旗照相馆,典型商品从美丽牌香皂、花旗洋参到跃进牌水泥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速溶豆浆晶,每个时代主流的报纸刊物从20世纪30年代的《申报》到后来的《解放日报》,在岁月流变中显现出环境的一致性和时代的差异性,具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
小说中作者的童年故事始终或隐或现。儿时的市井生活,少年时期的零星片段汇成了作者笔下生动、富有市井气息的女性形象和整体环境。苏童虽未曾亲身经历娴所处的年代,但他儿时向女裁缝索要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画报的记忆与娴的故事中寄托娴全部荣耀、悔恨的明星画报和曾经光鲜亮丽的短暂电影拍摄体验形成呼应。芝、箫所生活的年代又恰与苏童的幼年与青年时期相对应。苏童曾在铁轨上玩火车碾压铜丝圈的游戏、少年卧病对中药气息耿耿于怀、也曾目睹文革时期目睹狂热费解的政治生活,这些成长经历与邹杰卧轨自杀、箫充满中药味的童年、箫赴农场插队后故意得风湿性关节炎以回城的情节不谋而合,这些对应关系不应过于机械地去理解,但它仍彰显着文学写作与个人体验之间的隐秘关系。
作品影响
2004年4月26日,根据该小说改编,由章子怡等人主演的电影《茉莉花开》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获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剧情片等多个奖项。
2009年3月11日,根据该小说改编的话剧《女性生活》在上海话剧中心首演。
作者简介
苏童,当代作家,本名童忠贵,1963年生于苏州。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黄雀记》等。
参考资料
听苏童讲自己的文学故事.中国作家网.2009-08-1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8:1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