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白塔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应寺白塔,又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也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因通体白色,故俗称“白塔”,元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白塔顺利竣工,紧接着便举行了迎奉佛舍利入藏塔中的仪式。
历史沿革
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三十日,大圣寿万安寺在雷雨中遭受雷火袭击,仅白塔、东西二影堂等建筑幸免。
宣德八年(1433年),寺庙修复,改称妙应寺。
康熙乾隆年间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
建筑特色
综述
妙应寺白塔形制是依据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佛塔式样,采用尼泊尔特有的覆钵式喇嘛塔的造型建塔。
妙应寺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为砖石结构。下有三层台基,台基上覆莲托位平面圆形塔身,再往上为塔脖、十三天、青铜宝盖和宝顶。白塔比例匀称,高50.9米,状如覆钵,其制如盖,通体雪白。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矗立在密集的北京民居之间。
塔基
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2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
塔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
塔身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复钵,上安7条铁箍,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塔刹
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文物遗存
1978年,文物部门维修白塔寺时发现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佛教文物,其中的赤金舍利长寿佛、五佛冠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历史文化
艺文
《长安客话》对妙应寺白塔风铃有过这样的描绘:“珍铎迎风而韵响,金盘向日而生辉。”颇有一番诗情画意。
据《燕京访古录》记载:“明季白塔失修,中裂一缝。内府招燕京各大木厂往葺之,皆不能应……”惟独久在白塔寺前胜友轩食宿的一位补缸匠,自告奋勇,前往修葺。一夜间,只见“塔果有七箍,非铁非铜,灼灼耀目,而某自是亦渺焉去矣。”
《长安客话》一书中记载云:“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篁,身络珠网。珍铎迎风而韵音,金盘向而光辉。亭亭岌岌,遥映紫客。”其规制之巧,建筑技术之奇,古所罕见。
相关人物
据史料记载,阿尼哥1244年生于尼泊尔古城帕坦,自幼学习梵文和工艺制造技术,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重用,在元入仕40余年,元至元八年(1271年),阿尼哥采用尼泊尔特有的覆钵式喇嘛塔的造型开始建塔,历时8年建成,白塔是其辉煌的作品。
传说轶事
无影塔
据说妙应寺白塔无论在日光或月光下都没有影子,即“无影白塔塔无影”。还有人说,“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从科学的角度讲,有光照的情况下完全无影是不可能的。塔无影可能是因为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加之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塔的影子往往隐没于胡同两侧墙壁的投影之中,所以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
至于说影子在西藏,更应该是民间的讹传,大概跟它是一座藏式佛塔有关。
白塔寺
妙应寺又称白塔寺,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1096年),原名永安寺。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建,更名大圣寿万安寺,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再次重建,改名妙应寺。因辽时寺内即建有一白色释迦舍利之塔,故又称白塔寺。元代重修白塔,白塔寺之名亦沿用下来,成为历代通称。
民情风俗
明清时期该寺转塔活动在北京具有较大影响。据明代成书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岁元旦,士女绕塔,履屣相蹑,至灯市盛乃歇”。说明自新年正月初一日人们即开始到白塔寺转塔,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才逐渐结束。此俗延续到清代,《光绪顺天府志》在介绍新年风俗时提到,“旦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和白塔寺内同时举行3000人参加的“千叟宴”,这是清朝皇帝为奖赏国家有功长者而举行的大型宴会。乾隆皇帝为此御笔《妙应寺八韵》一首,并立碑纪念。相传,在举行“千叟宴”时,塔顶轮下忽现一幅哈达,时人惊异非人力所能也。
到清代中后期,妙应寺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每到逢年过节,这里就热闹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
出版书籍
出版图书《白塔寺资料汇编》。
文物价值
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文物,白塔比例匀称,气势磅礴,是藏传佛教喇嘛塔的代表作,也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妙应寺白塔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重要史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文物部门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
1980年,白塔寺文物保管所对外开放。
2013年5月,妙应寺白塔因潮湿掉皮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12月完成。
2019年6月,妙应寺白塔因文物建筑修缮及彩画保护工程,闭馆2年。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171号。
开放时间
9:00-16:30(周一休息)开放。
门票价格
20元。
交通信息
北京市乘坐地铁2号线到阜成门站(B东北口出)下车,步行450米到达。
参考资料
妙应寺白塔.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6: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