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溪河,古称姑孰溪,又名姑浦。长江下游支流,今姑溪河东起丹阳湖口小花津与运粮河相接,西至当涂城西金柱关注入
长江。全长23.4公里。为
当涂境内之重要河道。
河流介绍
姑溪河东起丹阳湖口小花津与运粮河相接,西至金柱关注入长江,全长23.4公里,是水阳江下游入长江的主干道。全河可分上下段,上段自小花津至芮家渡,河床宽117~434米,河深0.6~5.4米;下段自芮家渡至入江河口,河床宽100~300米;河深6~10米,最深处13.1米。
姑溪河实测最高水位(太平口站)12.33米(1954·8·22),最低水位2.18米,实测有纪录最大流量1900立方米/秒(1983·7·16),枯水期最小流量8.72立方米/秒,江水倒灌为—235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28.6亿立方米,水位主要受降水及江水顶托、倒灌影响。
青山河自三里埂,经查家湾、龙山桥至芮家渡注入姑溪河,全长33.19公里。该河南通芜湖县境内的清水河,与青弋江、水阳江沟通。最高洪水位,黄池三里埂站12.79米(1983·7·5),龙山桥站12.36米(1954·8·22);最低水位,龙山桥站有纪录为2.96米(1953·1·12),洪峰流量568立方米/秒,枯流量12立方米/秒,水位受降水因素控制。
姑溪河的传说
皖南有一条西水东流的河流,叫姑溪河,也叫姑孰溪。这条河贯穿当涂境内,千百年来哺育着当涂人民,被当涂人称之为母亲河。她不但有着秀美的景色,更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话说当年
大禹巡治洪水,走遍九洲,至三十而未娶。治水途中与涂山氏女娇相遇于台桑(今当涂境内),大禹与女娇在台桑结婚后,在家仅待了四天,就离家又忙着治水去了,并三顾家门而不入。
几年后大禹治水至台桑,才得以与女娇相聚。台桑之山曰涂山,古丹阳湖被涂山所围挡,洪水无法流入长江,导致古丹阳湖以东洪涝泛滥。大禹决心将涂山凿开,引古丹阳湖水入长江。大禹治水到了家门口,女娇亲自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那时汛期即将到来,治水正处于关键时刻,为了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入长江,大禹衣宵食旰,吃住都在工地。大禹与女娇约定,在工地上设张鼓,听见鼓声就来送饭,否则勿来。
有一天,化作黑熊的大禹在奋力地开山,凿的山石乱飞,碎石落到鼓上呯呯直响。女娇听到鼓响,就连忙带着食物来到了工地。却看见一头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钎,一爪执斧,在河中浪头跳跃,专注地开凿涂山。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的黑熊,女娇大惊失色,慌忙扔下手中的食物,惊恐地奔逃而去。大禹见状,赶紧追了上去,想向妻子解释清楚。他心急如焚,忘了变回人形,边追边喊,可是越是大喊,女娇越不敢停留。就这样,一追一逃间,女娇终于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
大禹见妻子俱化为石,悲痛不已。此时的女娇已经怀有身孕,随即赶来的伯益发现,女娇化作的石头中传来空洞的声音。伯益一直随大禹四处治水,他比大禹和女娇小十多岁,与女娇以姑侄相称。细心的伯益提醒大禹:“姑孰,可索子也。”(姑母孕满,可要儿子。)大禹于是对石头大声喊道:“还我儿子。”说来也怪,石头中间立即裂开一条缝,一个男婴从中而出。大禹给从石缝之中而生的儿子取名“启”,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开创者夏启。
大禹忍住丧妻之痛,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凿开涂山,将古丹阳湖洪水引入了滚滚长江。自此,涂山断分为二,大禹为北边的山取名“围屏山”,意为涂山曾围住古丹阳湖,挡住了洪水入长江,为南边的山取名“万佳山”,纪念女娇贤惠,有万般之好,为二山之间凿开的河流取名“姑孰溪”,以此纪念化作石头孕满生子的女娇。“姑孰溪”也就是姑溪河。
武帝元封五年,扬州刺史参照姑孰溪名,废牛渚,更名姑孰,此乃姑孰地名由来。随开皇九年,姑孰更名当涂,亦与纪念大禹涂山治水有关,此乃后话。
传说二:这条被当涂人民称之为母亲河的溪流,不但有着秀美的景色,更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东晋时,北方发生“五胡之乱”,大批难民逃到南方。一天,一位身着素衣年轻貌美的姑娘来到河边,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来往的人问她为何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人不备之际,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记得姑娘悲戚感伤的模样却不知她的姓名身世,人们互相询问“姑娘是谁?”(姑孰)。淳朴善良的当涂百姓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纪念,就把淹没姑娘的河流叫作姑孰溪。
名字来历
1、据《嘉庆一统志》记载:“姑孰溪在当涂县南二里,姑孰城因此名。”《读史舆地纪要》亦载:“姑孰城。汉丹阳县地。迫临江渚,商贾凑集,鱼盐所聚。东晋时置城戍守,并积盐米于此,城南临姑孰溪,因曰姑孰城。”据以上记载可得知,姑孰城名由来于姑孰溪,姑孰溪名应早于城名。因此,考察姑孰城名定于何时便可推断出姑孰溪名的成名年代。当涂旧志中均载:城之奠基有“黄武”二字。“黄武”为三国吴主孙权年号,黄武元年是为公元222年,但当时城名是否为姑孰史料中未有确记。“姑孰”作为城名最早见于《晋书》,“太宁元年,敦移镇姑孰”(《晋书.列传六十八》),按太宁元年为公元323年可知,姑孰作为城名当在323年之前。结合《纪要》“东晋时置城戍守”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姑孰置城当在公元317~323年间。姑孰溪的得名当比此为早。历史上的“五胡之乱”始于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帝国的304年,中原百姓大批南迁,晋人南迁后,多数集中在湖北的江陵、松滋,江苏的镇江、淮阴,安徽的芜湖、阜阳等沿江一带,而当时的丹阳县(姑孰所在是其属地)正处于沿江。综合上述的史实来看传说与之并不相悖,因此笔者认为这一传说应当是可信的。
2、对于上段中“姑孰溪”名始于“五胡之乱”(公元304年)存疑,“姑孰溪”名来源应该更早,至少要在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之前。证据为班固《汉书地理志》:“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县十七: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胡入江。莽曰无宛。於{兟曰},江乘,莽曰相武。春谷,秣陵,莽曰宣亭。故鄣,莽曰候望。句容,泾,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石城,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二,行千二百里。胡孰,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扬州川。黝,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成帝鸿嘉二年为广德王国。莽曰愬虏。溧阳,歙,都尉治。宣城。”北宋宋祁注释《汉书地理志》中“胡孰”即“姑孰”。
诗歌
唐代诗人李白曾作有《姑孰溪》一诗: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惊鸥,垂杆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沙人?红颜未相识。
相关人物
姑溪居士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男,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行政区划为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两部分)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李之仪就此晚年寓居姑孰河畔,在当涂整整生活了十年,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所著的《姑孰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姑溪词》二卷,后来都被收入了著名的《四库全书》。其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古代当涂的山川胜迹和风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