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俊Yao Guojun(1904-1992)别号元勋,字轨均,陕西醴泉(今
礼泉)人。生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二期毕业,曾入陆军大学第九期深造。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6年在山西参加阻击红军东进,时任西北“剿总”第十一纵队第二十五师参谋长。抗日战争初期任第二十五师师长,不久升任第十五集团军参谋长。1944年11月调任第三十八军副军长。1945年6月28日授少将衔。后升任第三十八军军长。1948年任整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兼第五十五旅旅长。1949年被免职。后调任商洛绥靖区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12月随第七兵团在成都参加起义。1952年转业地方工作。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省参事室参事。1988年被选为成都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
姚国俊(1904—1992),号轨钧,陕西省礼泉县骏东乡傅官寨村人。1913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17年考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因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曾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5年,经同班同学张耀明(黄埔一期学生)介绍,考人黄埔军校四期,编入步兵科军官第一团(团长张治中)第九连第一排第一班当班长,参加了第二次东征,担任惠州城防和给前方护送弹药工作。
1926年10月,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师长严重)第一六三团(团长陈诚)第一营(营长宋希濂)第二连任连附。该部奉命开往江西参加北伐战争,击败了北洋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在战斗中,姚国俊左腿被敌弹穿透受伤,但仍坚持指挥作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实行反共“清党”运动,姚国俊从上海来到武汉,曾和周益三(黄埔四期同学)等去会见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当时,邓演达以北伐军总政治部名义,介绍姚国俊到西北军杨虎城部工作。
1928年秋,姚国俊考入陆军大学学习三年。1931年毕业后,到国民党第八十七师第二旅(旅长宋希濂)第四团任上校副团长。1932年8月,到国民党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任参谋长。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向热河和长城一带的中国军队大举进攻。3月,关麟征率第二十五师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战斗中,姚国俊作为参谋长,在参赞戎机、制订作战计划等方面都竭智尽力,做出了贡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国俊担任关麟征新组建的五十二军参谋长,跟随关麟征参加了平汉路北段的漕河之战和漳河之战,抗击日军侵略。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会战,7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1941年初,姚国俊由第九集团军参谋长调任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任师长,担任云南中越边境从河口到马关一带防务,掩护远征军主力在中缅边境进攻日军任务。1944年底,姚国俊调任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军长张耀明)。1947年初,张耀明调任南京卫成司令,姚国俊于1948年7月升任第三十八军中将军长,1949年5月被免职。1949年4月底,姚国俊因与胡宗南发生矛盾,被调任商洛绥靖区副司令。为防发生意外,姚便离开西安到宝鸡,后转赴汉中去成都。在成都解放前夕,随裴昌会第七兵团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国俊从1954年起,一直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先后任四川省民革委员、顾问和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成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等职。1992年在成都病逝。
著有《关麟征部在陕甘阻击红军纪实》、《董钊、刘戡两军岔口遭歼记》、《西府及陇东战概况》《第三十八军荔北被歼纪实》、《台儿庄一带作战记》、《从长城抗战到撤出华北》、《陆军军官学校解放经过》,与人合著有《胡宗南集团的形成、发展到覆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