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希贤,1930年6月生,汉族,河北衡水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西医内科学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医大师,
河北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
人物经历
1930年6月(又说1929年6月、4月),姚希贤出生;13岁开始跟师(叔叔)诊病、抄方、抓(取)药。
1950年,考入西医院校。
1955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本科,后留学院内科兼做“西学中”桥梁;7月,正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79年,参与乙脑、肝炎流行抢救工作。
1996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2年,获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消化带头人”。
2019年,获评为“河北医科大学建校125周年学术贡献人物代表”。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2月,入选第四届“国医大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姚希贤主要从事内科病,尤其注重慢性肝、胃病诊疗研究。致力于发扬中医传统优势,结合西医诊疗疾病特点,坚持中西医结合,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病“既要知病又要知证”,俾据病、证进行“优化”治疗,“适中则中、宜西则西,需结合用药者则中西医结合治疗”。
姚希贤以“瘀血证”立论,结合名老中医国家攻关课题,对研制的新一代中药——“益肝康”辩证加减。在消除肝细胞炎症、坏死,恢复肝细胞器等方面具有疗效,能降酶、恢复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研制出“胃忧康”,创用中药“灭HP四联疗法”:提高了HP根除率,使PU愈合质量提高,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具有疗效,证实并弘扬了中医药的作用;提出“急性消化病”概念。
姚希贤在学术思想上主张“中西医并重”,并要长期差异并存。其认为:1、中医博大精深,要呵护、扶持、抢救、继承发展。2、倡导“中国医学”: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是“中国医学”的创造者和希望。要立足于这个高起点上,深入学习中、西医经典著作与高端知识,注重临床实践、研究总结、继承发扬中、西医水平,两手都要“硬”:①在学术发展和疾病诊治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②在慢性肝病治疗上主张以“瘀血证”立论,重用丹参益气健脾辨证用药。
据2023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网站数据,姚希贤已发表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编写《
衷中笃西内科病证治疗学》《衷中笃西消化病治疗学》《
临床消化病学》《疾病诊治大典》《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基础与临床》等8部著作。
1986年,姚希贤创建河北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实验室”;1997年,创建河北省临床第一个中国国内消化病研究所——
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
截至2018年12月,姚希贤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姚希贤曾应邀赴中国台湾,在国际中医药研讨会做“肝硬化腹水临证要决”报告,多次去欧洲、日本等地参与学术会议、讲学。接待美国、日本等国专家来参观与学术交流。在中国国内外学术会多次作“中医治疗慢性肝、胃等病临证要诀”报告。
截至2018年12月,姚希贤已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6项。
人才培养
1996年,姚希贤创建河北省第一个临床博士点;1998年,带领的消化内科获得省级内科重点学科。
据2023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网站数据,姚希贤已指导培养中医徒弟、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姚希贤在内科病尤在慢性肝、胃病诊疗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经验丰富;他医德高尚,身体力行,重视人才培养,执教严谨;他从不居功,仍持续拼搏进取;他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倾心临床医疗事业、济人危难的道德品质为人典范。”(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评)
“姚希贤在捐资助教、培养优秀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燕赵都市报》评)
“姚希贤长期以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时任河北省副省长
严鹏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