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鸣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姚鸣京,男,汉族,1959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原研究员,中国新水墨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人民美术出版社大红袍艺术委员会评委,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天池学者”特聘教授。
人物简介
师承画家卢沉,周思聪。擅长山水,花鸟,水墨抅成,兼长书法。1982年七月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九月毕业任教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1986年九月专业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卢沉工作室。1987年7月专业研修结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卢沉工作室。1987年九月专业研修结业于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水墨艺术研修班。1988年试讲带课教学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1990年5月调入中央美院教学。
艺术评论
本自心源任物兴现——读姚鸣京山水
“心源”一语来自佛学,在佛学中,心源是般若,是智慧,是生命的本性,是灵魂的光芒,人人皆有。心为万法之源,对画家而言,是观照万物的始基,是形象创造的根本,正如宋郭若虚所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但在俗世虚妄欲望的熏染下、在现实功利的驱使下、在理性逻辑的遮蔽下,这一心源便从人的生命意识中隐去了。恢复这一心源的生机,找回人的生命本真,重新点亮生命中的智慧之灯,从而跃升天人合一之境,便是中国审美思维的一个核心而独特的内涵,同时作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传统文人画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或者说,文人画正是在这种精神渴求的推动下绵延展开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国画在当今时代,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独特而高超的价值。所以今天,我们仍需把它当作审视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视角。
姚鸣京的作品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章法、用笔、画境、山石草木、烟云溪亭,都有强烈的自家面貌,迥异成法。有独特的形式创造虽然可以视为一个画家的成功标志,但对于中国画的追求而言,这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不仅是对形式美的把握和创造过程,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一个深入探寻和妙悟生命本真的过程,后者甚至有更重要的意义。这种审美与人生合一的追求,对于姚鸣京同样重要。熟悉姚鸣京的人都知道,近十几年来,打坐吃素,心斋坐忘,禅心禅境,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画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画与他的修持又有何深刻机缘呢?
中国画家一般都很重视心灵的涵养,然各有各的方式,读万卷书者有,行万里路者有,而默处修禅且光耀美术史的名家更是屡见不鲜,当今许多论者以禅宗论画说艺的更是大有人在。修禅可以养就人平淡玄远的心性,在物我往还中,冥合物我,融通内外,以心观物,以物照心,心物互照。这里心物对举,只是个方便的说法而已,因为在此已没有观照的主体和客体,哪来以心观物?这里所说的“观”,当然不是视知觉对对象的感知,而是“内视”,从对外在对象的观照回到内在心灵的体验,荡去浮华回到自己的生命本性,从有意识、有情感倾向的体味回到无思无虑、无粘无滞、澄明空灵的自在心灵。
姚鸣京修禅是否获此心源,不敢妄说,但读他的画须有此心源。在他“想成形迹”的画中,“任物兴现”便是一突出的审美内涵。这里所谓的任物兴现,意指物摆脱了理性的割裂、欲望的熏染后的自然浮现,是物自在本性的呈现,如“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在状态,而现于深沉宁静的性灵之中,是物我冥合、心物互照的结果。在姚鸣京的画中,任物兴现首先打破的是视觉惯常的空间逻辑概念。山水景物的远近、上下、俯仰之态是个体的视觉感受所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并非是物的本来样貌和内在真实。在姚鸣京的画中,忽焉云行脚下,忽焉塔耸云端,忽焉危石倒立,忽焉树木横生,忽焉屋坐水上,忽焉木出泉中。画中的景物似乎都摆脱了大地的拘束,逃脱了人向外注视的目光,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云行与空,游戏自在,在游中得到了伸展自己的机会。物在游,心亦在游,游是自由的,烟霭缥缈,云舒云卷,树木横出,万影浮动,任物兴现,都是游心的象征,如庄子所说:“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姚鸣京画中横生倒长的树最为特出,完全不符人固有的认识,正因这种描绘,他的画与他人笔下的山水、人们眼中的山水拉开了距离,产生了矛盾。但在姚鸣京看来,无论横生还是倒长,虽违背了人们的视觉习惯,但并不妨碍树还是树,反而让树摆脱了人的视觉囿限,更为自然地呈现自身,正所谓“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姚鸣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把“任物兴现”绘画观念表达得更为透彻。
任物兴现还打破了笔墨成法的先入为主。笔墨是中国画表现语言的核心,寄寓着中国画的灵魂,历代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画总结出了一系列笔墨经验和成法,掌握这些经验和成法是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但笔墨成法作为一种有形、有限的程式套路,却与人无边无形的澄明之思、物的本性仍有相当的隔阂,它也是不挂一念、无我两忘的神思、妙悟所排斥的对象。这种成法一旦先入为主地进入画者的思维,物我便难以交融,妙悟也会受到成法的干扰。因为有定势在先,树法、石法、水法,都已规定了物的呈现,还谈何任物兴现。在姚鸣京的画中,我们已很难看到那些成法了。山石时而会闪着锦缎的光芒,云雾会像扭动的棉絮逶迤盘旋,树木透出玉般的晶莹,墨气玲珑婉转,用笔沉静温润。画面中光影浮动,物象灿然,深山古寺、林木塔影、溪桥柴屋、樵夫渔民,自在相处,于深邃玄远中蕴含生的温暖,形成新的生命合奏。万物在心源之光的朗照下,透射出自身的生命光华,这种光华转而化为笔墨之光,形成了别开生面的笔墨面貌和趣味。人心闲而物自现,物自现而法自生,人、物、法便会形成一个妙合无垠的关系。
姚鸣京修禅,以信士自居,身处纷扰之尘世,心向澄明之净界,以禅养性,以性发悟,以悟明物,以物照笔,以笔印心。姚鸣京的艺术便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画不仅在于表达什么,更在于艺术过程本身,作品是给人看的,而过程属于自己,画者的心灵在过程中展现、充满,也在过程中点亮智慧之灯。
举办展览
1984年文化部文艺作品征集中国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5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8年首届中国画大奖赛(评委)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 广州
1990年珠海中国画邀请展 珠海
1994年第一届国际艺术博览会 广州博览会馆
1995年第二届中日现代水墨艺术作品展 日本东京
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院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6年全国中青年山水名家邀请展 广州
1996年水墨现状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7年当代山水印象展(策划)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8年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1998年山水·风景对比展 中国美术馆
1998年全国中青年名家展(策划) 珠海
1999年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布拉格·捷克国家博物馆
2000年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01年上海中国画大展 上海美术馆
2002年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03年姚鸣京山水画展 兰州
2004年姚鸣京山水画展 烟台美术馆
2004年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系列展 中国美术馆
2004年南北山水对比展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部美术馆
2004年中国画回望展(山水) 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
2004年当代中日艺术家现代水墨作品交流展 东京·中日友好会馆
2004年中国画名家内蒙行写生展 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
2005年首届当代中国画学术提名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5年全国美协会员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北京·世纪坛美术馆
2006年《东方之韵-中国当代水墨作品展》洛杉矶
2007年《文脉当代-中国版本》今日美术馆
2008年姚鸣京山水艺术展 烟台市美术馆
2014年笔相悟道—姚鸣京教授师生作品展 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梦里津度——姚鸣京”水墨山水艺术展 北京皇家粮仓艺术馆
2016年“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2017年“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西安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2018年“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江苏站 江苏淮安市美术馆
2019年姚鸣京教学创作学术展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馆
出版:
1998年《姚鸣京画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姚鸣京画集》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年《当代书画家艺术丛书—山水清音鸣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当代山水印象—姚鸣京》 中国收藏出版社
2003年《写意画家—姚鸣京》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名家写生—姚鸣京写生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姚鸣京画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艺术年表
1982年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1982年9月分 配到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任教。
1987年专业进修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卢沉画室。
1990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教研室任教。
1990年参加 珠海“全国中国画邀请展”获二等奖。
2001年他的十幅作品应邀参加捷克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展”。
艺术特色
姚鸣京教授的国画作品自2004年进入国内外绘画主流市场后,深受学术界、收藏界的追捧,现已成为国内外各大拍卖行,美术馆年度涨幅最大的国画作品。2005-2008年连续四年被中国画投资与鉴赏协会评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最具投资价值十大画家之一。
姚鸣京的山水画能够脱颖而出,自成大家风范,关键还在于“鬼气”和“禅境”。姚鸣京以超乎寻常的奇山异水表现了心中的禅境,描绘他所理解的修练过程和通向佛国的路径。画面结构没有理法的正确性,却有意态的合理性。礁石布满河流,漆黑,浓重,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树木或腾空而出,或斜向伸进,随着意识的流动,似蒙太奇一样把异化的空间组织进画面,对传统的观察方式、空间观和审美观提出了挑战。”因此,他的作品倍受博宝藏友的欢迎。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以“梦里津渡”来分析姚鸣京绘画的“境”与“界”;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教授则以“山水心象”为之命名。由此,姚鸣京的“梦境山水”不胫而走,他的绘画符号、形式语言,画面构成、心象境界,都成为解读的对象,成为当代山水画中一道强烈的精神景象。“他画中的礁石、丘壑、云气、水波、树木等形象,是一种语言符号,它们被随意打散重组,随意挪用,不受理性的控制,也不受现实的束缚。(陈裕英)
名家点评
画家田黎明:鸣京的笔墨里有了一种苍翠寂寞,归鸿无声的滋味,看那高耸巨大的树躯,不如说是他心底对自然山体的崇敬,那浓郁深厚的树叶更显现出对一片空灵的宇宙的向往。画面中的土地、河流、农家、人物都置身于空性的纯净中,构成了鸣京单纯的性格。画若其人,姚鸣京十几年来如一日的参禅、坐悟,是他在传统的人文思想体验中多了许多许多的自省和体味,鸣京善悟出其中之奥妙,用慧心创造出了他积修已久的笔墨语言。一时间,东风涌来,净水烟云的心性空间里将物象结构与笔墨结构还原于自然结构是鸣京平常心的显示方式,他让山水空间在有限的物象中持续着恒性,又借助自然形态引出笔墨文化的散淡之迹。
鸣京所创造出的山水空间以至善界为心性的原本,而一切物象于其中皆在自由的成长,我非常佩服鸣京的一点,就是他做事特别有定力。吃了十年以上的素,始终如一,修炼自己的心性,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对此我们都有体会,不是说“做”给谁看一看就完了,并且这么多年,能从鸣京的画面上,画面里看到,他这种修炼带给他山水画风的演变,一种由繁到简、由主观到清净的语言转换。当代山水名家龙瑞、催振宽、赵卫、陈平都是在研究如何用“点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鸣京走的路和他们不是同一条路,经过这么多年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非常鲜明、独特的画风,是很不容易的。鸣京的画表明他走过了一条常人不易走,也易忽视的山水画之路,恰恰在这样的平常中才显出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魅力。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所及,得天应,顺道化,顺乎古人前贤而修炼的大道自然。
画家郎绍君:90年代前期,鸣京的观念、画法和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转而“追求内在的渴望与反省”。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他以“居士”(信士)的身份体悟禅修,每日吃斋打坐,开始了一种内省性的人生;二是他在卢沉画室研修水墨构成,接受了卢氏“要自由创作”、“要从模拟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艺术思想的主张,决定寻找一条能够表现自己内在情感、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特点的路。但他没有接受以“回到艺术本体”为旗号的西方形式派原则,去单纯追求构成与抽象形式,也没有象一些文人画家那样回到笔墨趣味的游戏和玩味,而是力图把笔墨和构成结合起来,以描绘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梦。从十多年来的作品可以看出,他脱出了写生状态的约束,吸取了构成因素,但没有归于时空错位式的平面分割;画面有一些如梦似幻的因素,并没有超现实主义的怪诞。画境疏离了现实感和烟火气,林路郊野,云水浮动,佛龛塔影,看不到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只有打坐的佛像和形若樵夫的禅修者。作品的话题如“三界”“法音”“坐忘”等等,集佛、道两家用语为一,观者也很难分清画家是丛林禅修的冥想还是云烟老庄的虚静。画中的佛像没有神圣的殿堂,只静坐于烟雨幽谷或荒村萧寺之中。画家有一幅画上题:“十里云山双眼豁,四时风雨一庭闲。”——前一句暗指禅悟,后一句明示逍遥,一禅一道,在这里是合一的。
评山水画
山水画以刚健清新、浑厚博大之山川造化为孕育,自有理气意趣,阴柔阳刚、虚实动静之妙境,体大脉深,文采焕然。姚鸣京先生,1959年11月生于北京,江苏无锡人。擅长中国画。 他的画力图把笔墨和构成结合起来,以描绘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梦。
初看姚鸣京这幅山水画就给人一种淡雅恬静的感觉,作品整体以淡雅为主,构思巧妙,在构图方面层次感强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笔法细腻,小桥、流水、人家一应俱全,所有这些元素巧妙的结合起来叫观赏者美不胜收。
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诗“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种艺术观,在这幅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茂密的丛林中枝叶纵横,古径通向古宅的意境明暗忽显,使得作品充满了神秘感,表达了作者无限的禅境,是您收藏的佳品。中国画,强调的是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察于一毫,投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谓之心画也。(摘录)
参考资料
姚鸣京.雅昌.
姚鸣京.中国美术家协会.
姚鸣京.中央美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1:1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