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病
病症名称
姜片虫病是由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猪肠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虫数多发生感染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水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
病因
人因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水生食物而感染,姜片虫成虫扁平肥大,生活时呈肉红色,形似鲜姜之切片故得名。为寄生于人体的最大吸虫。其尾蚴从螺体不断逸出,吸附在周围水生植物表面,形成囊蚴。囊蚴在潮湿情况下生命力较强,但对干燥及高湿抵抗力较弱,当中间宿主吞食囊蚴后,在小肠经肠液作用囊壁破裂,尾蚴逸出,吸附在小肠黏膜上吸取肠腔内营养物质,经1~3个月即可发育成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4~4.5年。在猪体内约为1年。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个月,轻度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中、重度者可出现食欲缺乏,腹痛,间歇性腹泻(多为消化不良粪便),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以腹痛为主。腹痛常位于上腹部与右季肋下部,少数在脐周,发生于早晨空腹或饭后,偶有剧痛与绞痛,患者常有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增强,肠胀气,不少患者有自动排虫或吐虫史,儿童常有神经症状如夜间睡眠不好,磨牙,抽搐等,少数患者因长期腹泻,严重营养不良可产生水肿和腹水,重度晚期患者可发生衰竭,虚脱或继发肺部、肠道细菌感染,造成死亡,偶有虫体集结成团导致肠梗阻者。
检查
1.各种虫卵浓缩法
可提高检出率,但诊断为姜片虫病还需考虑寄生的虫数和临床表现,前者可用计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常轻度下降,白细胞计数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至10%~20%,偶达40%,粪便隐血试验偶呈阳性反应,取粪便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可找到姜片虫卵,前者对轻度感染者易漏诊,后者可提高检出率,亦可采用定量透明法(即改良加藤涂片法),即可定性又可作虫卵计数。
2.X线检查
可见骨骼生长迟缓,或侏儒症。
3.体格检查
可见腹部膨隆,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是本病的特殊体征。重症患者出现眼睑以及全身水肿,并伴有腹水。
诊断
凡在姜片虫病流行区,有生食水生植物史,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者,均应考虑本病,确诊有赖于粪便中检出姜片虫卵,一次粪便3张涂片多可获阳性结果,虫卵少者可用甲醛-乙醚法浓缩集卵,以提高检出率。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蛔虫病相鉴别。姜片虫卵应与肝片吸虫卵、棘隙吸虫卵鉴别。
并发症
本病可并发变态反应、肠梗阻、粒细胞浸润、肺部、肠道细菌感染等。
1.变态反应
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瘙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2.肠梗阻
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3.粒细胞浸润
大多指中性粒细胞浸润,是白细胞的一种。粒细胞浸润是指由于异物引起了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其胞内的蛋白水解酶等化学物质被释放出来,对血管和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4.肺部感染
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与痰液性状。
5.肠道感染
主要症状有腹泻、呕吐、腹痛,可见发热。
治疗
对姜片虫重症患者先进行积极的支持疗法,改善营养和纠正贫血,体力和精神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酌情驱虫,驱虫药的剂量也不宜过大。
1.硫双二氯酚
本品对肺吸虫囊蚴有明显杀灭作用,临床用于肺吸虫病、牛肉绦虫病、姜片虫病。
2.呋喃丙胺
本品为我国首创的非锑剂内服抗血吸虫病药物。内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其作用机制是对血吸虫糖代谢有明显影响,通过糖酵解的抑制,阻断虫体能源供应,使虫体麻痹,起到了直接杀虫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血吸虫、姜片虫和华支睾吸虫病。
3.吡喹酮
为广谱抗吸虫和绦虫药物。适用于各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和囊虫病。
4.噻苯咪唑
本品为广谱驱肠虫药,对蛔、钩、鞭、蛲、粪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均有驱除作用;以驱蛲虫效果最佳;亦是粪圆线虫的常选药物。主要用于粪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以及皮肤和内脏蠕虫蚴(幼虫阶段)移行症。
5.槟榔
此药是祖国医学中最早用来治疗姜片虫的药物之一。槟榔中含有槟榔素,能够麻痹姜片虫体的神经系统,增进人的肠道蠕动,因此,有驱姜片虫的作用。槟榔治疗姜片虫的方法有多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10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