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前是英国皇家学会名誉教授。
人物生平
1890年3月31日,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出生于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他在出生地的圣彼得学院接受早年教育后,进入阿德莱德大学学习。
1908年,以优等成绩从阿德莱德大学毕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
1909年,随父亲前往英国,考取了艾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导师是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
1912年,在自然科学考试中获得优等成绩。
1914年,被选为三一学院自然科学研究员和讲师。
1915年,25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截至2023年)。
1919年—1937年,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兰沃西荣誉物理学教授。
1937年—1938年,担任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主任。
1937年,接替去世的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成为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他上任后,放弃了实验室原本擅长的核物理,大力扶持固体物理学,鼓励发展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边缘学科,为实验室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1938年—1953年,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物理学教授。
1941年,被封为爵士;同年,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65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特意举行了庆贺他获得诺贝尔奖五十周年典礼。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12年秋天,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开始研究马克思·冯·劳厄(Max von Laue)发现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于11月在《剑桥哲学学会学报》上发表了关于这个课题的第一篇论文。1912年到1914年和父亲一起工作,研究的成果在1915年以摘要形式发表,题为“X射线和晶体结构”,改论文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提出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布拉格公式,并改进了X射线分光计。1915年与父亲合写了许多关于晶体结构的科学论文:《结晶状态》(1934年),《电学》(1936年),《矿物的原子结构》(1937年)。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后来的主要兴趣是应用X射线分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这项工作先是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进行,后来他在皇家研究所戴维-法拉第实验室时继续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获得了成功,第一次确定了生命物质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出生时,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是阿德莱德大学数学和物理学教授,母亲格温多琳(Gwendoline)是南澳大利亚政府天文学家查尔斯·托德(Charles Todd)的女儿。
人物评价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与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对于建立X射线波长,入射角和晶体内部原子层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贡献(Their contributions included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velength of the X-ray, its angle of incidenc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tomic layers inside the crystal)。(诺贝尔物理学奖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18:0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