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出生于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前是
英国皇家学会名誉教授。
1890年3月31日,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出生于南澳大利亚的
阿德莱德,他在出生地的圣彼得学院接受早年教育后,进入
阿德莱德大学学习。
1937年,接替去世的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成为
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他上任后,放弃了实验室原本擅长的核物理,大力扶持固体物理学,鼓励发展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边缘学科,为实验室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1912年秋天,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开始研究马克思·冯·
劳厄(Max von Laue)发现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于11月在《剑桥哲学学会学报》上发表了关于这个课题的第一篇论文。1912年到1914年和父亲一起工作,研究的成果在1915年以摘要形式发表,题为“X射线和晶体结构”,改论文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提出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布拉格公式,并改进了X射线分光计。1915年与父亲合写了许多关于晶体结构的科学论文:《结晶状态》(1934年),《电学》(1936年),《矿物的原子结构》(1937年)。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后来的主要兴趣是应用X射线分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这项工作先是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进行,后来他在皇家研究所戴维-法拉第实验室时继续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获得了成功,第一次确定了生命物质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出生时,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是
阿德莱德大学数学和物理学教授,母亲格温多琳(Gwendoline)是南澳大利亚政府天文学家查尔斯·托德(Charles Todd)的女儿。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与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对于建立X射线波长,入射角和晶体内部原子层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贡献(Their contributions included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velength of the X-ray, its angle of incidenc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tomic layers inside the crystal)。(诺贝尔物理学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