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莫里斯·戴维斯
美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威廉·莫里斯·戴维斯 (W·M·戴维斯,1850年2月12日—1934年2月5日)是美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地貌学家以及气象学家,常被称为“美国地理学之父”。
人物简介
威廉·莫里斯·戴维斯(WilliamMorrisDavis,1850—1934年)是美国地理学界的著名学者,地貌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美国费城人。186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70年获工程硕士学位;1870—1873年任阿根廷气象台(拜尔多瓦城)助理员;后回哈佛大学进修地质和自然地理,1876年在哈佛大学任助教,两年后升为讲师,后又升为副教授、教授,1899年被指定为哈佛大学地质系斯特吉斯·胡珀基金会教授,直到1912年退休时为止;1909年任柏林大学访问教授,1911—1912年为巴黎大学访问教授。1904年参加发起成立美国地理学会,1904年、1905年、1909年三度担任美国地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地质学会主席。
生平经历
W·M·戴维斯生于费城的一个基督教贵格会家庭,父亲是爱德华·M·戴维斯(Edward M. Davis),其母玛丽亚·莫特·戴维斯(Maria Mott Davis)是女权主义者Lucretia Mott之女。戴维斯186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次年获工程硕士学位。
其后,戴维斯在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工作了三年,并成为了纳撒尼尔·谢勒(Nathaniel Shaler)的助手。1879年,戴维斯成为了哈佛大学地质学讲师。(但是,他从未完成过他的博士学位。)同年,戴维斯在斯普林菲尔德同艾伦·B·华纳(Ellen B. Warner)结婚。
W·M·戴维斯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提出侵蚀轮回说,最初于1884年左右提出,其内容通过河流如何塑造地形来表述。侵蚀循环理论将较大型的河流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中层和下层,每一层都有截然不同的地形和与之相关的性质。
这个理论用发生学观点解释地貌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在早期对地貌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戴维斯的很多地形演化理论(有时被称为戴维斯地貌理论)被现代地貌学家所大量批判。同样遭到批判的是他的极端追求。还有与之截然不同的、质疑其思想和方法的地貌学家。事实上,直到他退休的时候,他的学说几乎垄断了地形景观理论。
在现代,有时指责某人使用戴维斯的地貌理论,是为了试图使人怀疑他的科学论文不可信。
他是美国地理学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早年深入涉足国家地理学会,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过大量文章。
戴维斯于1911年从哈佛大学退休。其首任妻子逝世后,1914年他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娶玛丽·M·怀曼(Mary M. Wyman)为妻。1928年,在第二任妻子逝世后,他在米尔顿娶了露西·L·坦南特(Lucy L. Tennant)。
戴维斯在其84岁生日前逝世于帕萨迪纳。
科研领域
戴维斯是哈佛旅行俱乐部的主席,曾广泛旅行过各个大洲,对干燥区、冰川和珊瑚礁等特殊地貌有过探索,对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地貌发育有深入研究。应用发生学观点研究地貌的发生与发展,通过对科罗拉多大峡谷、阿巴拉契亚山地、大西洋沿海平原河谷发育等研究,创立“地理轮回”(Geographicalcycle)学说,也称“地貌轮回”(Geomorphiccycle)学说。所谓“地理轮回”学说,指他在《地理学论文集》(GeographicalEssays)一书表述的有关地貌发育的理论,“地理轮回”说实质上是侵蚀循环理论,是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侵蚀形成地形的一个理想过程。
他认为由河谷的形态可以表现侵蚀的发育阶段:当原始地面未经河谷切割,河谷呈“V”形,河水在河谷里往下奔流,这一阶段为“青年”期;当原始地面被分割殆尽,地形起伏很大,地面开始下降,河谷开始向两侧扩展,这一阶段为“壮年”期;当谷地地面已降低成缓坡,河流蜿蜒于宽阔的河谷里,这一阶段为“老年”期。然后地壳又抬升,侵蚀又重新开始,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这一理论就是侵蚀循环,就是地貌轮回,即地理轮回。这种轮回可以用函数关系表示,这种函数关系就是著名的三项式公式,其中三个变量因数是:构造、营力和时间。所谓构造指基岩的性质与位置;营力即诸如流水侵蚀、土壤蠕动、地下水和冰川侵蚀、风动搬运等外力因素的结合;时间指地形发育的阶段。
学术著作
戴维斯的理论在德国以外的世界广大地区,得到了普遍的赞许和传播,尤其备受近代地理学著名的大师德·马东男的很高评价与推崇。但在德国,却遭到猛烈的批判,而成为本世纪初轰动世界的著名学术论战。1908年戴维斯应阿·彭克的邀请,到柏林大学作访问教授,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题目是《地形的解释性描述》。这个讲稿由阿尔夫雷德·吕尔(AlfredRühl,1882—1935年)译成德文1912年在莱比锡出版。赫特纳的批评文章还在这一著作未出版的前一年就发表在《地理杂志》中;1912年初版的《大陆表面形态》一书,更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与此同时,瓦尔特·彭克(WalterPenck,1888-1923年)的遗著《地貌的形态分析》(DieMorphologischeAna-lyse,1912年)经他的父亲阿·彭克的审校出版。瓦·彭克被誉为“地貌学的哥白尼”,他针对“地理轮回”学说,进行了系统、尖锐的批评,他争辨地认为:在一个抬升地块边缘的原始陡坡将会与原始地面位置平行处向后退,来维持其陡坡形态不致被夷平。其后各阶段的抬升将呈现一系列的陡崖,逐个后退;而河流将流过一系列的侵蚀交叉点。每个点的基准面不同,逐个向河源后退。
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帕萨格(SiegfriedPassarge,1867—1958年)博士也在《地形发生学》(PhysiologischeMorphologie)一书中,针对戴维斯的演绎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批评。戴维斯的同胞鲍曼(IsaiahBowman,1878—1950年,耶鲁大学哲学博士,1915—1935年美国地理学会会长,1935—1948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校长)与他一道,同德国的同行进行论战,1926年他在《地理评论》第16期发表了《地形的分析:瓦尔特·彭克论地形轮回》(TheAnalysisofLandforms:WalterPenckontheTopographicCycle),就是参战论文。这一场论战持续时间达半个多世纪,至今也不是绝对平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6 13:0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