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小辽西鸟,是生存在白垩纪早期的一种鸟类,属于
鸟纲,整体体型比较娇小。它的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被发现的。
模式种:娇小辽西鸟(L. delicatus)
1999年,
侯连海与陈丕基在《科学通报》发表本种被发现的文章,论文提到:当他们看到这么小的鸟化石后,第一个想法是怀疑这只小鸟是幼年个体,经过对头骨及头后骨骼的仔细观察,认为不是幼鸟,而是一个独立种的成鸟,故此以拉丁化文字“delicatus”为此种定名,意即“娇小”。而属名“
辽西”取自化石产于辽宁西部地区。辽西鸟被发现的同年,1个月后
季强等人在国内杂志《中国地质》发表了一鸟类新发现,并命名为小凌源鸟(Lingyuanornis parvus Ji et Ji,1999 ),后者被认是无效种名或是晚出同名(junior synonym)作结论。
头长24mm,头最高(含下颌)12mm,脊椎长65mm,颈长15mm,尾长25mm(尾综骨长18 mm),肱骨长15 mm,尺骨长17mm,腕掌骨长8mm,乌喙骨长7.5mm,叉骨锁骨支长7mm,胸骨长6mm,胸骨最宽4mm,股骨长16mm,胫跗骨长18mm,跗跖骨长11mm,第3趾骨长(连爪)13mm。
这一小型鸟的骨骼保存不全,头部分为印痕,但十分清晰,易于观察。其最突出的形态构造是头骨高而短和眼孔大;其次是胸骨特别小,形状特殊;第三是尾巴长,尾综骨长,约占其3/4长度。这一小型鸟眼前孔小,额骨的眶部比较粗厚,顶骨在头骨的后上部较发育,
枕骨大孔仍基本是后位。从脑颅保存的印痕推测,间脑仍较发育。下颌骨中齿骨与隅骨之间有一下折的角度,齿骨比较短,而隅骨和上隅骨很长,具发育的反关节突。颈长,由10枚颈椎组成,椎体宽,后部有一短的颈肋保存。12枚荐前椎,椎体圆,神经弓高。荐椎8枚尚未愈合,椎体很宽,横突较长。荐椎之后至少有4枚游离的尾椎,之后则是长达18mm的尾综骨。
娇小辽西鸟的前肢比较进步,如
掌骨近端已经愈合,指骨也减少和愈合,指爪已消失,尺骨较肱骨长等,但肱骨结构尚很简单,近端不但没有任何气窝构造,而且也没有向内钩曲的现象。肩带各骨短小,胸骨也很小,显示肩带各骨是并行发展的。胸骨形状是前所未见,它酷似现生银杏的小叶片,中央有低的
龙骨突,还有一不长的胸骨后突。肋骨比较粗壮,为典型的双头肋。
腰带骨与其它早期鸟类的相似,不同者则是坐骨短粗,没有横向突起,
耻骨联合短。后肢与前肢比较,显得特别原始,股骨长,其长超过肱骨,股骨与胫跗骨长的比率也很小,跗跖骨短,其长仅稍长胫跗骨1/2,近端愈合。第3趾骨滑车最长,中趾连爪超过跗跖骨之长。趾爪大但不甚弯曲。
从形态上看,娇小辽西鸟与
反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正处在始祖鸟和反鸟之间的进化环节上。
尾巴的长短是限定早期鸟类飞行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始祖鸟是否具飞行能力,至今争论不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条长尾。娇小辽西鸟虽然其尾椎大部已愈合成尾综骨,但其长度远远超过了除始祖鸟以外的所有中生代早期鸟类,比
朝阳地区早白垩世的
有尾华夏鸟还要长。现生鸟类尾综骨很短,都为扁浆状,其上附着的尾羽是掌握鸟类飞行方向的“舵”。早期鸟类是尾综骨的形成时期,其作用可能还是以减轻飞行负担为主。联系到娇小辽西鸟的前肢虽然进步,但胸骨小,再加上具一特别长的尾综骨,它的飞行能力有多大?还值得探讨。
除此,娇小辽西鸟的后肢的性质也是影响飞行机能的重要因素。鸟类后肢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显著的差异,从股骨到趾骨有一系列附着肌肉筋腱系统的构造。在原始和早期鸟类中这些构造或者还没有出现,或者还很不完备。而娇小辽西鸟的后肢还很保守,除股骨外,胫跗骨不但结构简单,其长度也较股骨略大,且并不强壮。不论从鸟类飞行地栖起源说,还是树栖起源说来看,娇小辽西鸟的后肢结构都是十分原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