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墓堌,位于
丰县城西北30余里,现属
首羡镇。娥墓堌相传是
尧帝之女
娥皇之墓。
舜继尧位之后,为一统中原,四处征战,久不回宫。娥皇为随其夫,出宫追寻,病死在这里(亦说是溺于黄水),即草草埋葬于此。娥墓方圆十余亩。据墓碑记载:“明成化、
弘治中二次盗掘,其墓四面有门,环数百步,中有洞宇甬道,积石颇多。”1965年夏,娥墓村民在这片废墟上垦荒时,发现地面一米下有许多砖砌墓穴,砖墓下便是一层层石棺,棺壁厚约十厘米,板面光滑,棱角整齐,直至三四米深。棺中有枯骨,还有成串的方孔圆钱及剑、矛、
铜镜等随葬品。钱币已锈蚀,字文难辨,稍用力即碎;剑已锈蚀的只剩下剑柄成形。废墟的黑土中找到一枚铜制方孔圆钱,正面铸有篆体“
五铢”二字。另见黑陶等器物。从出土文物看时代较久远。
娥墓堌相传是
尧帝之女娥皇之墓。舜继尧位之后,为一统中原,四处征战,久不回宫。娥皇为随其夫,出宫追寻,病死在这里(亦说是溺于黄水),即草草埋葬于此。其真实性无可考证。据明《丰县志》载:“娥墓,在县治西北30里。相传娥女,未详姓氏,疑必古烈女焉。”
娥墓方圆十余亩。据墓碑记载:“明
成化、
弘治中二次盗掘,其墓四面有门,环数百步,中有洞宇甬道,积石颇多。”1965年夏,娥墓村民在这片废墟上垦荒时,发现地面一米下有许多砖砌墓穴,砖墓下便是一层层石棺,棺壁厚约十厘米,板面光滑,棱角整齐,直至三四米深。棺中有枯骨,还有成串的方孔圆钱及剑、矛、铜镜等随葬品。钱币已锈蚀,字文难辨,稍用力即碎;剑已锈蚀的只剩下剑柄成形。废墟的黑土中找到一枚铜制方孔圆钱,正面铸有篆体“
五铢”二字。另见
黑陶等器物。从出土文物看时代较久远。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娥墓堌建立了娥墓岱祠。其建筑群雄伟壮观,气势非凡。至明
弘治十八年(1505年)重修。据明版《丰县志》载,建大殿三间,后堂三间,庙里神像庄重严肃,斗拱加以彩画,大梁凌空,飞檐绕雾,丹青炫耀,金碧辉煌。庙前修建门楼,庙后栽树150棵。至
民国初年,娥墓岱祠仍有东西两座大殿,各为三间,分作两院,各有山门三间。西大殿叫做“
人祖庙”,琉璃瓦覆顶,脊上有铁叉云燕,殿门东旁有四幢石碑。东大殿称为“
天齐庙”,有十几层台阶,穿过大殿正堂有一桥与后阁相连,后阁为三开间二层楼,此桥名曰
金银桥。大殿前各有东西廊房五间,在东廊房的南面有
土地庙;“
人祖庙”与“
天齐庙”之间是
关帝庙;“人祖庙”的西北角是
火神庙;火神庙南面是
华祖庙。以上各庙均塑有神像,威严壮观,栩栩如生。自建庙时崇奉者四时不断。遇到灾情祈祷者更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娥墓庙会,热闹非凡,风雨无阻,“远近来者数万人,且日夜为市”。
自1926年砸烂古钟,拆除“
人祖庙”始,至1964年的40年间,这片庞大的古建筑群被陆续拆除,原来的娥墓堌也被改造成平展的农田,娥墓庙会随之解散。这正如明代刘见龙所述:“淑女芳丘何处存?乱云堆里伴荒村。铁心不改秋天景,玉貌难招夜月魂。花木四时争艳冶,英灵千古照黄昏。风流绝代犹遗响,仙骨余香永世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