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侏儒象是马来半岛东南婆罗洲的珍稀物种之一。据统计,全球侏儒象仅有大约1500只,由于这种动物数量稀少,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十分有限。2024年6月2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婆罗洲象正式列入濒危红色名录。为揭开侏儒象的神秘面纱,研究人员最近把卫星技术引入侏儒象研究工作之中。
生活习性
一只成年侏儒象每天要吃150公斤的棕榈叶、香蕉等。侏儒象的食物来自于至少49属162个不同种的植物,包括几种
龙脑香科树种。
种群现状
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一份通过卫星追踪婆罗洲侏儒象的调查研究显示:由于婆罗洲的森林大面积减少,婆罗洲侏儒象的栖息地不断丧失,这种仅生活在婆罗洲的珍稀濒危野象,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威胁。这次调查是迄今为止利用卫星追踪亚洲象群的最大规模的调查。不幸的是,这些地区也常是种植
经济作物的首选地。
过去40年来,由于砍伐、改建种植园以及人类居住等原因,位于婆罗洲东北部的马来西亚
沙巴州40%的森林消失了,而这里是大多数野生侏儒象生存的栖息地。
调查表明,象群活动显然受到人类活动和森林破坏的影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生活在沙巴州的侏儒象很可能不到1000头,这比之前估计的1600头要少许多。低京那巴当岸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重要的象群栖息地,可能由于面积较小且栖息地破碎,而无法长期满足大量象群的生活需要。
2011年,在WWF的协助下,
沙巴野生物部门给5只婆罗洲侏儒象带上了项圈。2014年WWF和沙巴州野生物部门将为另外4头侏儒象套上项圈,所收集到的资料将提供有关沙巴州象群保护的具体信息。
外形特征
婆罗洲侏儒象(学名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小于普通亚洲象。成年雄性身高也不超过2.5米。它们的面孔像其他象种的婴儿,耳朵很大,尾巴很长,几乎垂到地面。侏儒象体型更小、更丰满,且性情比其他亚洲象更加温和,婆罗洲的大象种群看上去与其它亚洲象有很大差异,拥有较小的头盖骨和牙齿的变形等。
婆罗洲侏儒象(CommonName:BorneoPygmyElephant),原先被划为普通亚洲象,最近的研究表明,它与普通亚洲象在遗传学上是不同的种。应该成为与亚洲象并列的一个种或
亚洲象的一个亚种。现有数量少于1500头。
生活环境
婆罗洲侏儒象生活的森林地区,一般是地势平缓的低地和河谷区域,因为低地的土壤肥沃,能长出更多高质量的食物。因为侏儒象破坏人工养殖园的棕榈树情况,在马来西亚沙巴,多头珍贵的侏儒象被人杀害。单一的棕榈种植园导致了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得森林中侏儒象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沙巴州当地的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非常重视这些研究结果,希望可以借助这些研究结果制定更好的婆罗洲象保护计划。
物种起源
婆罗洲岛上没有发现过象的
化石,而当地土著的土语中也没有象这个词,是以有者认为婆罗洲象是近代被人类从亚洲其他地区带进
婆罗洲的。有一传说婆罗洲象种群起源于非洲
苏丹。1750年左右由东印度公司献给当时部分婆罗洲岛的统治者苏禄人。
18世纪时,印尼爪哇统治者送给菲律宾苏禄统治者少数爪哇侏儒象作为礼物,而后者不知何故,把这些象运到婆罗洲岛(印尼加里曼丹)遗弃。报告说,婆罗洲岛在那之前无象出没。
在20世纪50年代,依解剖上的差异,如较小的
头盖骨和牙齿的变形等,婆罗洲象曾被归类于亚洲象(
印度象或
苏门答腊象)。但同时有动物学家指出婆罗洲的大象种群看上去与其它亚洲象不同,它们的头骨更小,象牙也存在一些差异。
进化过程
有一传说婆罗洲象种群起源于非洲苏丹,于1750年左右由东印度公司献给当时部分婆罗洲岛的统治者苏禄人。 属于亚洲象说法: 婆罗洲岛上没有发现过象的化石,而当地土著的土语中也没有象这个词,是以有者认为婆罗洲象是近代被人类从亚洲其他地区带进婆罗洲的。 在20世纪50年代,依解剖上的差异,如较小的头盖骨和牙齿的变形等,婆罗洲象曾被归类于亚洲象(印度象或苏门答蜡象)的一个亚种。但同时有动物学家指出婆罗洲的大象种群看上去与其它亚洲象不同,它们的头骨更小,象牙也存在一些差异。 2003年以基因技术揭示了婆罗洲象起源: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研究和保护中心的唐·梅尔尼克(Don Melnick)与来自美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同事研究了婆罗洲大象的DNA。他们收集了婆罗洲北部马来西亚部分的20只大象的粪便和血液样本,从中分离出一个线粒体和5个染色体基因。然后比较这些基因与南亚地区数百头大象的相应基因。2003年的比较结果,婆罗洲大象与任何已知大象种群都存在很大差异,无论是野生还是驯养种群。婆罗洲象应该归于一独特的亚种。 研究结果发现婆罗洲象并非近代才出现。它们和其他亚洲象明显不同。婆罗洲象是三十万年前婆罗洲和亚洲大陆分离后,所诞生的新物种。
研究进展
美国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研究和保护中心的唐·梅尔尼克(Don Melnick)与来自美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同事研究了婆罗洲大象的DNA。他们收集了婆罗洲北部马来西亚部分的20只大象的粪便和血液样本,从中分离出一个
线粒体和5个
染色体基因。然后比较这些基因与南亚地区数百头大象的相应基因。
研究结果发现婆罗洲象并非近代才出现。它们和其他亚洲象明显不同。可能本来是亚洲象,而三十万年前婆罗洲和亚洲大陆分离,令婆罗洲象与亚洲象的进化发展不一样。科学家曾以为婆罗洲侏儒象属于一种亚洲象。
2003年的比较结果,婆罗洲大象与任何已知大象种群都存在很大差异,无论是野生还是驯养种群。婆罗洲象应该归于一独特的亚种。DNA鉴定和考古学证据均证明,婆罗洲侏儒象为爪哇侏儒象后代。
婆罗洲岛和
爪哇岛相距至少350公里,位于爪哇岛和
苏禄群岛之间。爪哇岛上的侏儒象于18世纪末灭绝,而那些登陆婆罗洲岛的幸存象得以繁衍生息,发展成婆罗洲侏儒象。理论上,在良好栖息环境中,一对具繁殖能力的象夫妇后代在不到300年间就能繁衍到2000头。象类等大型哺乳动物只要有极少数量存活,就能保证种群延续。如果婆罗洲侏儒象确实来自爪哇,这个案例就说明,哪怕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物种的极少量个体,也深具价值。
保护意义
生活在沙巴的侏儒象其实是一个独特的物种,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侏儒象只不过是一种外来家养宠物的后代,并不值得费力去保护。如今存活于婆罗洲的侏儒象已不足两千头,而在它们灭绝之前,科学家需要唤起人们对其足够的重视。
每一象群大约由30-50只象组成,但是它们经常会分开几天或者几星期。两只在相邻的森林中带上项圈的侏儒象Nancy和Taliwas,观测中发现它们所在的象群出现了重叠,表明这两个象群可能有联系。由于这种侏儒象是以母系氏族方式群居,WWF只需要为那些成年母象佩戴这种项圈就可以跟踪了解到其所在的整个象群的所处位置和活动状况。
纪录片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婆罗洲侏儒象英文名: Borneo's Pygmy Elephants
资源格式: BDRip
发行时间: 2009年
制作发行: Animal Planet & Discovery HD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字 幕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
文件格式 X264 + AC3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5MBx79(1/4DVD)
片 长 53 mins
导 演 Joe Kennedy
主 演 Narrated
所获奖项
2007年蒙大拿国际野生生物电影节,最佳人与野生动物互动奖 2007年蒙大拿国际野生生物电影节,最佳人与野生动物互动奖
影片内容
侏儒像是婆罗洲最神秘、最富魅力的动物,它们的独特之处令人难以想像。在过去两年里,科学家们在它们身上找到了不容置疑的证据,证明它们并非家养宠物的后代,相反,它们在婆罗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前。人类对这种迷人的动物知之甚少,因为它们生活在婆罗洲的雨林深处,行踪飘忽不定。这一次,我们将深入黑暗丛林,发掘它们的点滴秘密。 这一次,我们将深入黑暗丛林,发掘它们的点滴秘密。
让我们跟随著Bert来发掘象群群居生活中最隐密的、难以置信的片段。 让我们跟随着Bert来发掘象群群居生活中最隐密的、难以置信的片段。 在与这些大象交朋友的过程中,Bert发现了惊人的事实: 矮象比任何人想像中的大象要温和得多。 Bert 经常能在几米内与他们亲密接触。 他们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具有攻击性。 他们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具有攻击性。 即便是正在哺乳的母象也不会拒他於千里之外。 如此接近大象,意味著Bert可以很好地认识和观察这些曾让人觉得非常神秘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