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
浙江省武义县传统技艺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浙江省武义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俞源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武义县城西南20公里,占地3.4公顷。始建于南宋,距今已经有近900多年历史,至明嘉靖年间文风鼎盛,清乾隆以后因经商而致富。明代苏平仲为此村撰文四篇,均收入《四库全书》。现存元代石拱桥2座,明代宗祠及住宅12座,清代宗祠、庙宇、戏台、住宅(大型住宅四座,最大的有258间)、公益建筑(义仓、养老轩、公厅)、文化教育建筑(私塾、书院、书馆)、商业服务业建筑(日杂商店、药店、客栈、花纸店、香烛店等)和手工业作坊(糟坊、染坊、水碓等)共44座。只有一座大宅被日寇焚毁,两座中型住宅失火,两处作坊被拆除。
工艺特征
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将功能与艺术、实用与美化、主体结构完美地融合,独具江南风格。俞源村古建筑体量大,做工精致,墙上壁画保存完好、题材广泛、笔致流畅,木雕、砖雕、石雕精细,巧夺天工。“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这首明朝进士俞俊写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对俞源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
精深楼
俞源村古建筑结构合理、科学,例如精深楼,又称九间头,清道光时所建,此屋有九道门之多,层层设门是为了防盗,其中第七道门下还设有暗道机关,盗贼误入就会掉入陷阱而束手就擒。这幢民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整幢房屋的石雕、砖雕、木雕均精雕细刻。不仅如此,木雕的内容也相当独特,白菜、扁豆、丝瓜等蔬菜以及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动物、昆虫均成为雕刻的主题,体现出主人效法自然、悠闲自得的田园山水般的人文情调。
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建于明洪武七年,是俞涞四个儿子为父所建,称“孝思庵”,只可惜后来不幸惨遭兵焚。而在清嘉庆年间,俞源出了5位名人:俞大,俞昭,俞款,俞彬,俞世美。当时俞氏家族名声大振,于隆庆元年大兴土木重建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规模宏大,三进两院。第一进照例有装饰精美的戏台,与别的宗祠略有不同的是,第一个院落两侧有精致的两层楼房,并同通道门和二进大堂的边墙围成一个小院,怎么看都像是小巧独立的住宅。宗祠的大门装饰并不多,一字排开的房间,虽然没有同属武义县管辖下的郭洞、诸葛、芙蓉等山村的宗祠华丽,但一走到里面,“处州第一祠”的气派还真有些让人惊讶。
六峰堂
六峰堂(也称声远堂和大花厅),建于清康熙二年,该大厅的大门正对梦山,因其有六峰而得名。六峰堂共有房92间,占地1466平方米,地伏全用砖雕,厅内桁条根根浮雕。沿口三根桁条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三类动物。左边是天上飞的,中间是山上跑的,右边是水中游的。其中九条鲤鱼,活灵活现,会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黑、黄、红变幻,可谓一大奇观。中间的桁条雕有四只麒麟,还有鹿、牛、羊等,称“百兽大梁”。
洞主庙
俞源村唯一保存下来的庙宇是洞主庙,建于南宋,距今750余年,是典型的乡土庙宇。正殿,清幽阁,两厢及附屋40间,旁有古樟围护,殿旁古樟下有一道小巧的梦仙桥,整个画面十分优美。
贻燕堂
贻燕堂又称“李家厅”,李嵩萃建于清乾隆年间。前梁有雕花,气魄不凡,厅后天井较窄,天井再后一排五间楼,为明代建筑。厅边有家训阁七间,还有三座住宅连成一片。
工艺流程
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的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是俞氏历代祖先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俞源村古建筑群被誉为“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辞典”,也是俞氏家族精神的物化表现,具有建筑学、民俗学及社会文化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村民为扩大生活空间、改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改造和建设活动,以及兴起的旅游开发热,对俞源村的聚落格局及风貌形成一定影响,古建筑保护和营造技艺传承有待加强。
保护措施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2022年保护单位更名为武义县文化馆(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武义县文化馆(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六,俞源村都要举行大庙会;农历正月十三,则会举行抬阁踩街等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举办的“圆梦节”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荣誉表彰
2001年6月25日,俞源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轶事
民间故事
据《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臣庶室屋定制》记载: “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清沿明制。这说明官府普通百姓居所的建造是有严格规定的,如若违反,则是要犯杀头之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家庭中人口的增多,三间已经满足不了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出现了“五间头”“七间头”“九间头”和最经典的“十三间头”三合院等等。十三间头典型三合院的形成,是普通百姓智斗官府、争取民生权利的过程。
据民间故事相传,宋朝年间,有个山民,他想多造几间房子,但是官府规定普通百姓只能造三间,他想了一个办法:第一年他先造了三间“坐北朝南”的房子,第三、五年他分别以大、小儿子的名义在原房子东面、西面各造了三间房子。第六年他把三套房子的外墙连接,形成一个四方形院落。第七年、八年,他在东、西北角空地各造了两间矮屋。第九年,他把四间矮屋改造成了住房并加了屋顶。原先矮屋的屋顶与三套“三间头”的屋顶进行搭接串联,形成了横竖十字交叉的廊道 。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03 15:1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工艺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