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祸于人
汉语成语
嫁祸于人(拼音:jià huò yú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成语出处
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祸于赵也。(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起初的“嫁祸于赵”被后人在实际运用中演变为“嫁祸于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百姓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天,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派使者来到赵国。那使者非常恳切地对赵国的国君孝成王说:“贤明的赵王,我们韩国就快要守不住上党了。可恶的秦国想把它吞并,可是那里的百姓却非常想让大王您去统治那里。”
孝成王听后非常高兴,得意地召见平阳君赵豹,想听听他对此事的意见。赵豹上来就给孝成王泼了一盆冷水,他说:“无缘无故地得到好处,圣人常将这看做是大祸害。”
孝成王有点儿不高兴,他反问了一句:“上党的人民感激我的恩德,你怎么说是无缘无故呢。”
赵豹解释说:“上党是一块好地方,秦国蓄谋已久,并且费了好大的劲儿去攻打它,到如今还没有得到。韩国始终没想放弃上党,如今守不住了,想到要将上党转给赵国,这实际上是想把同秦国进行战争的祸害转嫁给赵国。赵国白白地得到秦国费尽周折都没有得到的上党,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地得利呢,大王一定不要接受,这实际上是祸患呀。”
孝成王不听赵豹的话,接受了上党的土地。后来,秦国和赵国之间因此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成语寓意
孝成王不听取赵豹的建议,接受了轻易而来的领土,从而和秦国发生战争。冯亭的“祸水东引”使其避免了秦国的战乱。“嫁祸于赵”被后人在实际运用中演变为“嫁祸于人”,告诫做错事人们应当有勇气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应把过错都归于他人身上。
成语运用
“嫁祸于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把自己的祸事推给别人。
唐·李延寿《南史·阮孝绪传》:“答曰:‘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乃焚之。”
后晋·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哀帝纪下》:“立嗣君于南面,毙母后于中闱,黄门与禁旅皆歼,宗室共衣冠并殪。复又盗钏掩耳,嫁祸于人。”
现代文学家鲁迅《两地书·许广平》:“他们这样说,固然也许是因为失败之后,嫁祸于人,或者因为自己变计,须有借口之故。”
郭沫若《武则天》:害了我的儿子,你还嫁祸于人,嫁祸于丘神,嫁祸于我。
成语辨析
嫁祸于人—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邻:邻国;壑:深沟,深谷,这里指水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两者都有把灾祸转嫁给他人的意思,但有区别:1.意义不同。①“嫁祸于人”能转嫁的只能是祸害、罪责,适用范围较小;“以邻为壑”能转嫁的还可以是困难、问题等,适用范围较大。②“嫁祸于人”多用卑劣的阴谋手段来推脱罪责;“以邻为壑”不一定非要耍阴谋手段,有时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③“以邻为壑”还可形容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嫁祸于人”一般不含这种意义。2.用法不同。“嫁祸于人”是直陈性的:“以邻为壑”是比喻性的。3.语体色彩不同。“嫁祸于人”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以邻为壑”多用在书面语里。4.感情色彩不同。“嫁祸于人”“以邻为壑”都含贬义,但前者比后者贬斥色彩更重些。
汉英成语翻译
【嫁祸于人】 put the blame on somebody else.
例:事情做错了,就要勇于承认和改正,不要把它推得一干二净,或嫁祸于人。
If you’vedone wrong be brave and ad- mit it. Don't lay it at somebodyelses door.
成语启示
作为一个人,正直、善良、责任感是必备的素质,邪恶、阴险、逃避是应当唾弃的恶行。出了问题,只会推脱挣离,甚至阴招怪出,转嫁他人,只能是一个畏畏缩缩的小人,只能遭到别人的鄙视和唾弃。只有正直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敬仰,只有“铁肩担道义”的君子才能万人瞩目。
参考资料
嫁祸于人.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1:2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