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名
汉语词语
嫌名,汉语词语,读音是xián míng,意思是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出处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嫌名》条:“卫桓公名完,楚怀王名槐,古人不讳嫌名,故可以为谥号”。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晋人避其君名,犹不避嫌名。康帝(案:即东晋康帝司马岳)名岳,邓岳改名岳。”隋时,人们不但要避讳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面,而且还要避讳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叫讳“嫌名”。隋文帝的父亲名忠,所以连与忠同音的“中”也要避讳,把“中”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例子。
然唐初不避嫌名,避嫌名仅为个人行为,并未上升至国家礼法制度。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唐初不避二名。太宗时犹有民部,李世勣、虞世南皆不避。”此时避二名仅为个人行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世南已卒,世勣去‘世’字,惟名勣。”
大约至唐高宗时方以避嫌名为国家礼法制度。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至高宗即位,始改(民部)为户部。”
《左传》6齐庄公“拊楹而歌”,《史记》作“拥柱而歌”,避汉惠帝刘盈讳,改“楹”为“柱”。
《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
郑玄 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
解释
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参考资料
嫌名的意思.- 汉语词典 - 千篇国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5 11:47
目录
概述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