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垂帘倦烦热
南朝王金珠诗作
《子夜四时歌·垂帘倦烦热》是南朝王金珠所作的一首诗。
作品全文
垂帘倦烦热,卷幌乘清阴。
风吹合欢帐,直动相思琴。
注释
垂帘:垂下门帘。放下帘子。
倦:厌倦。
烦热:烦闷的酷热。使人烦躁的闷热。
卷幌:卷起窗帘。幌,窗帘,幌子。
乘:乘凉。
清阴:清凉的树阴。清爽的阴凉。
合欢帐:交欢用的帷帐。
直动:直接吹动。
相思琴:相互思念的琴声。
子夜
(1).夜半子时,半夜。 唐吕温《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明何景明《待曙楼赋》:“于是子夜既逾,寅晓将发。” 清钮琇《觚剩·六贞女墓》:“﹝ 李氏 六女﹞潜以酒相酹,期于子夜潮生尽命。” 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明明还只是子夜,而居然以为天已经大亮了,甚至于太阳又要落山了。”
(2).见“ 子夜歌 ”。
四时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韦庄《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于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作品赏析
江南夏季,闺房之中,绣户竹帘低垂,以遮阳光。室内主人——一位颦眉不展的少女,却嫌这低垂的竹帘给人以沉闷燥热的感觉,令人心绪烦乱,故而要“卷幌乘清阴”。“幌”即窗帘。下集垂帘遮阳,本为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少女却认为窗帘挡住了户外的阴凉。倘若户外阴凉,就不当有垂帘之事;既然垂帘遮阳,“烦热”就并非“卷幌”所能解决了。少女的烦倦不安是为了什么呢?诗中的“合欢帐”和“相思琴”透出了个中缘由:原来少女正在苦苦思念着心爱的人。她翘首盼望,徘徊房中,热烈的爱情潋滟于心湖。长久的期待,失望的痛苦,以及因此而生的种种猜疑,使她忧伤,令她烦恼。夏季的暑热也变得难耐难熬。可见,少女的烦躁不安,主要不是由于气候的炎热,而是倍受情感煎熬的结果。她要“卷幌乘清阴”,“乘”,表达了她渴望摆脱的愿望。而所谓的户外阴凉,在更大程度上则仅是出于她的心理想象。分明是主观心绪的烦躁,却要怪罪于窗帘的低垂,这正是满腔愁烦而无可解脱之人的心理状态。
“风吹合欢帐,直动相思琴。”当窗帘卷起,适遇阵风拂面,少女感到一阵畅快。却不料这风掠过窗前的少女,直闯入房内,吹动了绣床上的合欢帐,拂过静卧几上的瑶琴,弦丝微颤,发出轻微的鸣音,在一片静寂之间显得格外响亮。此种情景,使得少女那稍事平静的心湖顿时又再度掀起感情的波涛。“直动相思琴”之“直”,写风入绣房之快,吹拂瑶琴之直接,其中深含少女的怪嗔之意:本希望让凉风吹抚灼热的情怀,以减轻相思之苦,却不料适得其反,更被风儿惹得情丝萦绕、心烦意乱。帐名为“合欢”,琴称“相思”,在少女都是敏感之物。风儿偏偏要撩动这些敏感之物,怎不让倍受相思之苦的少女怨艾风之不晓人事?可是,闺房之中,被风吹动的又何止是琴和帐呢?沉浸于相思之中的少女偏偏只能看到它们,错本不在风。风吹帐幔,触动琴弦,仅是一个偶然。因为少女的热恋太执着,心灵太敏感,才使这些无生命的物体成为她的情感的寄托,从而产生了以人之多情对于风之无情的责怨。这责怨分别毫无道理。但是,唯其无理,才显出少女的相思情真意切而近于痴。“风吹合欢帐,直动相思琴。”作者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巧妙且有趣的情节,创造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情景,以此来刻画少女那无法剪断的相思情丝,描写细致、生动,又具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这首小诗在抒情中带有叙事,借叙事而深化抒情,将少女热烈而纯朴的情感表现得十分动人。全诗简洁而有含蓄,篇幅短小而有波澜,戏剧性的结句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金珠:生卒年不详,南朝梁宫人。编写了该朝的大部分清商乐。所制《子夜四时歌》共八首,其中春歌三首,夏、秋各二首,冬歌一首。此诗为其《夏歌》二首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1:33
目录
概述
作品全文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