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之一,是一空腔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前面略扁,后面稍突出。成年人子宫重约50克,长7~8cm,宽4~5cm,厚2~3cm,子宫腔容量约5毫升。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伸入
阴道中。
定义
子宫是有腔壁厚的肌性器官,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70g,长7~8cm,宽4~5cm,容量约5ml。子宫内膜会随体内激素含量变化进行周期性增厚和脱落形成月经。子宫是妊娠期孕育胚胎和胎儿的器官。
形态与结构
子宫的形态
子宫分为子宫体(corpus uteri)和子宫颈(cervix uteri)两部分。子宫体较宽,位于子宫上部,顶部称为子宫底(fundus uteri),宫底两侧称为子宫角(cornua uteri)。子宫颈,习称宫颈,较窄呈圆柱状,位于子宫下部。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因年龄和卵巢功能而异,
青春期前为1:2,生育期妇女2:1,绝经后为1:1。子宫腔(uterine cavity)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两侧通输卵管,尖端朝下接子宫颈管。
子宫壁的结构
子宫是有腔壁厚的器官。子宫壁分为三层,外层为浆膜,是腹膜的脏层;中层为强厚的肌层,由平滑肌组成;内层为黏膜,即子宫内膜,随着
月经周期而发生增生、脱落的周期变化。
子宫的位置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底位于骨盆入口以下,子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当膀胱空虚时,成人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子宫的正常位置依靠子宫韧带及骨盆肌和筋膜的支托,任何原因引起的骨盆组织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均可导致子宫脱垂。
子宫韧带
子宫的正常位置依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任何原因引起的盆底组织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可导致子宫脱垂。
阔韧带(broad ligament)
位于子宫两侧呈翼状的双层腹膜皱襞,由覆盖子宫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盆壁而成,能够限制子宫向两侧倾斜。
圆韧带(round ligament)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圆索,起于子宫体前面的上外侧,输卵管子宫口的下方。主要功能是维持子宫前倾。
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
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也称子宫旁组织(parametrium)、子宫颈横韧带。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子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纤维束,是固定子宫颈位置、防止子宫脱垂的主要结构。
宫骶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
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扁索状韧带,从子宫颈后面的上外侧,向后弯行绕过直肠的两侧,止于2、3骶椎前面的筋膜。宫骶韧带短厚有力,向后向上牵引子宫颈,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生理功能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形成
子宫内膜即子宫壁内层黏膜。子宫内膜从形态上可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子宫内膜功能层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激素变化的调节,自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在卵巢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基底层靠近肌层,不受卵巢激素的周期性调节,不发生剥脱,在月经后再生并修复子宫内膜创面,重新形成子宫内膜功能层。
月经期
月经期是子宫内膜功能层崩解、脱落与修复、生长同时存在的过程。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内膜螺旋血管痉挛性收缩、炎症细胞浸润,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脱落,并随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即月经来潮。在这之后,子宫内膜进入修复过程,包括宫腔上皮再生、血管新生、间质结构重建等。
增殖期
子宫内膜增殖期始于月经周期第5天,结束于下次月经前14天。在增殖期,雌、孕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子宫内膜功能层细胞大量增殖、血管快速生长。
分泌期
子宫内膜分泌期始于下次月经前14天,结束于月经来潮。雌、孕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子宫内膜腺体出现分泌现象,血管生成迅速并进行性弯曲,间质疏松水肿。此时的子宫内膜厚且松软,有利于受精卵着床。
妊娠期子宫变化及功能
妊娠期子宫的重要功能是孕育胚胎和胎儿,同时在分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子宫是妊娠期变化最大的器官。
子宫大小
随妊娠进展,胎儿、胎盘及羊水的形成与发育,子宫体逐渐增大变软。至妊娠足月时子宫体积达35cm×25cm×22cm;容量约5000ml,是非孕期的500~1000倍;重量约1100g,增加近20倍。妊娠达12周时,增大的子宫超出盆腔,可出现不规律、无痛性的生理性收缩。
子宫血流量
妊娠期子宫血管扩张、增粗,子宫血流量增加,以适应胎儿-胎盘循环需要。妊娠早期子宫血流量为50ml/min,主要供应子宫肌层和蜕膜。妊娠足月时子宫血流量为450~650ml/min,其中80%~85%供应胎盘。
子宫内膜
受精卵着床后,在孕激素、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增大,腺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结缔组织细胞肥大,血管充血,此时子宫内膜称为蜕膜。
子宫峡部
子宫峡部是位于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组织结构。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子宫峡部变软,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宫腔的一部分,临产后伸展至7~10cm,成为产道的一部分,称为子宫下段。
子宫颈
在激素作用下,子宫颈充血、水肿,子宫颈管内腺体增生、肥大,使子宫颈自妊娠早期逐渐变软,呈蓝紫色。
产褥期子宫变化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称产褥期。产褥期母体的变化包括全身各个系统,以生殖系统变化最为显著,其中子宫变化最大。
子宫复旧
胎盘娩出后,子宫将逐渐变得圆而硬,宫底在脐下一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日左右子宫降入骨盆内,此过程即为子宫复旧。
产后宫缩痛
在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产后宫缩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可因哺乳时反射性缩宫素分泌增多而疼痛加重,不需特殊用药。
恶露
产后随子宫蜕膜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lochia)。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
分娩后,血性恶露持续约3天,后逐渐转为浆液恶露,于约2周后变为白色恶露,白色恶露持续约3周后变干净。
若子宫复旧不全或宫腔内残留胎盘,或者胎膜量大,或者存在感染时,恶露量将增多,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变长,并伴有臭味。此时,应注意观察、诊断和治疗,不可大意,最主要的是要诊明病因。
相关疾病
子宫可能会出现宫颈炎症、宫颈肿瘤、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发育异常等疾病。
先天发育畸形
子宫畸形是女性
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女性胚胎在6~18周时双侧副中肾管发育、融合和(或)吸收异常所导致,此类患者在育龄期常发生不孕、流产或早产等不良结局。子宫畸形患者的生殖结局因子宫畸形的类别及程度而异。比如,始基子宫、幼稚子宫和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常发生原发不孕;而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及双子宫畸形常导致流产。其中纵隔子宫是最常见的子宫畸形。
子宫粘膜下肌瘤
子宫肌瘤(平滑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它们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0%~50%的30岁以上的女性会出现。这些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是可变的,并且大多数是无症状的。症状和严重程度通常取决于存在的肌瘤的大小、位置和数量。
其中,子宫粘膜下肌瘤会增加自然流产、早产分娩异常、盆腔出口梗阻、产后出血和产后败血症的风险。目前,这种理论仍存在争议,因为正常生育和不育的妇女都可能患有子宫肌瘤。然而,相当一部分(43%)患有子宫肌瘤的孕妇在怀孕前有不孕史。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通常是指子宫内膜出现在除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并在局部进行生长浸润,其经常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痛经、不孕等症状。在EMs患者中约有25%~47%的患者会合并不孕症,而在不孕症患者中EMs的发病率约为35%~61%。
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生长,同时伴有病灶周围的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据不完全统计,ADS临床发病率约为10%~50%,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继发性痛经渐进性加重和月经过多是ADS特征性临床表现。不孕也是ADS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但并不是所有ADS患者都合并不孕。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作为良性肿瘤的一种,但疾病诱因尚不明确,临床上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不明显;高发于中青年女性群体中,其发病率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疾病的二分之一;临床症状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粘膜下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及肌壁间子宫肌瘤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患者发生子宫肌瘤的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以及多次人工流产等都能够增加患者发生子宫肌瘤的概率。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需要通过超声检查诊断发现,部分患者子宫肌瘤患者表现为经量增多,小腹坠涨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医学经常使用药物以及手术方法治疗本疾病,治疗效果较差。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位于女性癌症发病率的第4位。子宫内膜癌家族史、高血压、体重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及恶性肿瘤家族史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其中子宫内膜癌家族史最为重要。另外,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异常、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等均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
子宫肉瘤
子宫肉瘤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占子宫体恶性肿瘤的3%~7%。其既可以是单纯的肉瘤,也可以是与癌混合的肉瘤。肿瘤分期是子宫肉瘤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之一,早期患者预后较好,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中无瘤原则是保证良好预后的关键。子宫肉瘤常位于肌层内,增加了早期淋巴管转移和盆腔外扩散的风险。因此,各种类型的子宫肉瘤复发率均较高。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最常见的良性病变,是由一个或多个螺旋动脉为血管轴,腺体及间质包围组成的突出于子宫内膜的赘生物。EP多与内分泌因素或炎症因素相关,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服用他莫西芬、子宫内膜炎等。然而,EP常因临床症状不典型、自身直径较小等而被忽视,尤其在不孕症患者中,EP通常是在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或卵泡监测期行超声检查后才被发现。
急性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是指宫颈感染病原体后发生炎症的一种妇科常见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脓性白带、外阴疼痛瘙痒、腰骶部坠胀疼痛感、排尿困难、性交出血等症状。妇科检查见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子宫颈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子宫颈管流出,子宫颈管黏膜质脆,容易诱发出血。常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及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治疗。如果延误治疗时机可导致慢性子宫颈炎症。
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在研究中发现,该疾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且发病率高达60%。临床上,慢性宫颈炎患者常出现白带增多、白带异常、接触性出血等症,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必须要及时给予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应当重视慢性宫颈炎的预防,做到:
(1)在生育之后,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症状,并进行有效治疗;
(2)在夫妻生活中,要注意卫生,防患于未然;
(3)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尽量避免因人工流产而带来的细菌感染,引发慢性宫颈炎;
(4)一旦发现经期过长、过短等异常现象,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lesion,SIL)是指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常发生于25~35岁妇女。大部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可自然消退,但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SIL具有癌变潜能。
SIL发展为癌的自然演变过程一般需要10年,但并不一定循序进展,时间也可缩短,只要将不可逆转的浸润癌有效地扼制在癌前阶段,子宫颈癌有望成为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肿瘤,关键在于此阶段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恰当处理。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50~55岁。由于子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1.子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
(1)多个性伴侣;
(2)早期性行为;
(3)生殖道梅毒、淋病、湿疣等STD(男、女双方);
(4)丈夫有疱疹、HPV感染及患阴茎癌、包茎等疾病;
(5)高危型HPV感染;
(6)宫颈慢性炎症、白斑等;
(7)早婚早育、多产多育;
(8)吸烟、吸毒、经济地位低下、艾滋病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下降等。
2.子宫颈癌的预防
(1)推广HPV预防性疫苗接种(一级预防),通过阻断HPV感染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
(2)普及、规范子宫颈癌筛查,早期发现SIL(二级预防);及时治疗高级别病变,阻断子宫浸润癌的发生(三级预防);
(3)开展预防子宫颈癌知识宣教,提高预防性疫苗注射率和筛查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se)。子宫脱垂常伴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脱垂。因阴道前壁与尿道、膀胱相邻,后壁与直肠相邻,故子宫脱垂常可伴膀胱尿道和直肠膨出。
手术治疗是矫正盆底组织、筋膜和韧带的病理状态,纠正子宫位置异常,进而达到恢复正常解剖及其功能目的的有效方法。目前手术治疗术式较多,可达数十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一般情况,子宫脱垂的部位及程度,子宫的位置及大小,宫颈有无肥大或延长及其程度,肛提肌裂隙的宽度及弹性,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是否需要保留
性生活功能,有无并发压力性尿失禁及内科合并症等综合分析,进行个体化治疗。
日常保健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高危HPV持续性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99%~100%的宫颈癌归因于高危型HPV(high-risk HPV,hrHPV)感染,但并不是所有的HPV感染者都会进展为癌,大多数HPV感染者都可以通过自身免疫清除其感染的HPV,而不会出现任何继发疾病,只有持续性高危HPV感染才与子宫颈癌密切相关。
HPV疫苗分型
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可以预防大多数宫颈癌。目前国际上针对HPV研制的预防性疫苗已经在70个国家上市使用。预防性疫苗包括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目前已发现超过200种HPV,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二价疫苗可预防HPV16、18,四价疫苗可预防HPV16、18、6、11,九价疫苗可预防HPV16、18、31、33、45、52、58、6和11。四价HPV疫苗可预防70%的宫颈癌,而九价疫苗可预防约90%的宫颈癌。
HPV疫苗不良反应
3种经许可上市的预防性HPV疫苗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3种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和自限注射部位反应。包括轻中度疼痛,接种部位红肿、瘙痒,头痛,发热,恶心,眩晕和乏力。
HPV疫苗接种时间
生殖器HPV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传播,发病高峰发生在性行为开始后。为了达到最佳的疫苗效果,理想情况下,免疫接种应在性行为开始之前完成。
HPV疫苗接种渠道
2016年7月,GSK公司的希普适疫苗(二价疫苗)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FDA)的上市许可,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预防宫颈癌的疫苗,适用于9~45岁女性接种。默沙东公司的佳达修疫苗(四价疫苗)由CFDA于2017年5月批准上市,用于20~45岁女性。默沙东公司的佳达修9疫苗(九价疫苗)于2018年4月由CFDA批准上市,用于16~26岁女性。2019年12月31日,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二价HPV疫苗(商品名:馨可宁)获CFDA批准上市,成为首家获批的国产预防性HPV疫苗,提供给9~45岁女性使用。
按照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HPV疫苗可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具有资质的接种单位进行接种,如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指定医院接种。有接种意愿者需要在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提前预约、等待门诊安排接种。
宫颈癌筛查
现阶段宫颈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包括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及HPV筛查、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TCT与HPV检测分别从细胞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2种检查方法各有特点。建议检查结果为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一级)者应在1年后接受细胞学和高危型HPV联合检查,如两者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这以后每3年筛查1次,而对于因CINⅡ(宫颈上皮内瘤变二级)以上病变接受治疗的女性应在第1年和第2年接受2种方法联合筛查;若2年的筛查结果均为阴性,则此后可以每3年筛查1次,若筛查结果仍为阴性,以后可维持3年筛查1次的频率。
避免人工流产的不良影响
人工流产是指因非意愿妊娠、疾病等原因而采取人工方法终止妊娠,是一种消极的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人工流产术会对女性子宫内膜以及宫颈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可能发生盆腔感染及宫腔、宫颈粘连现象,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减少、闭经以及习惯性流产等情况,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患者不孕不育。
保持外阴清洁,防治阴道炎
处于正常育龄的女性阴道内,存在超过200种微生物,其中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超过95%的阴道菌都是乳酸杆菌,其余5%是条件致病菌及过路菌,如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加德纳菌、霉菌性阴道炎的白色念珠菌等常见致病致病菌就已经存在于女性阴道内,这些微生物在阴道内形成并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使女性保持健康状态。同时,阴道微生态也是一个非常灵敏的系统,在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响时,很容易发生改变,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阴道分泌物常规检验主要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对于诊断各种宫颈阴道炎症有重要意义,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化脓性细菌感染、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阴道内异物等;对于发现各种实质性病变有提示意义,如肿瘤、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宫颈癌、子宫癌和输卵管癌、女性激素分泌功能异常等。由于炎性渗出物或组织坏死,阴道排出物可增多,且呈脓性或血性,并带臭味,宜及时进行检查。
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衣裤,不和他人共用浴巾、浴盆,避免过度清洁,在治疗阴道炎时也要遵医嘱用药。
子宫与文化
以葫芦象征子宫
葫芦,又称蒲芦、瓠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在原始人的思维中,葫芦是母体的象征,作为一种女性生殖的象征,受到顶礼膜拜,人们把繁衍子孙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这也是葫芦对中国民俗乃至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原因之一。至今在民间还保留着很多葫芦生殖崇拜的习俗,都是和葫芦象征着多子的生殖崇拜有关。葫芦圆润丰满,腹中葫芦籽众多,与丰乳肥臀、大腹便便的孕妇形似,葫芦多籽的特征,也赋予了葫芦于人类繁衍极为重要又颇为神秘的生殖力。
以蛙象征子宫
以蛙为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实行生殖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很常见。据报道,印度河文明的印章上就有蛙纹。印度古代的一部《蛙氏奥义书》,其作者自称“蛙氏”。源于以蛙为子宫象征的生殖器崇拜。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赛比克河中游地区的塔姆巴内姆村发现的槟榔树皮画,也是以蛙象征子宫的女性生殖崇拜的生动表现。我国出土的考古材料中,东起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陕县庙底沟、中经陕西省华阴县西关堡、临潼县姜寨,西至甘肃马家窑、青海省乐都县柳湾,有数千计的蛙纹彩陶出土。蛙被原始初民视为女性生殖器——怀孕的子宫(肚子)的象征。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至今可找到丰富的蛙崇拜材料。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右江崖壁画中的蛙神,壮族某些地区至今盛行的蛙婆节,四川木里县屋角村纳西族供奉的女神“巴丁松木”(“巴丁”是普米族语“青蛙”)。彝族文经典、神话、民间故事及禁忌中也存在蛙形象和蛙崇拜。
子宫妒羡
在女性主义心理学中,“子宫阴道羡慕(womb and vagina envy)”是男性由于嫉妒女性的生物功能而引起的焦虑(怀孕、分娩、母乳喂养)。而这些情绪可以促进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使得男性在其他领域内获得成就,例如商业、法律和政治。
这一理论由女权主义者(卡伦·霍妮 1885-1952)提出。霍妮早期追随弗洛伊德的著名弟子卡尔·亚伯拉罕学习精神分析学,她早期全盘接受弗洛伊德理论,到20年代初,她开始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修正弗氏的理论。霍妮指出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理论带有阳具中心论色彩,并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子宫妒羡”,即指男性对于女性的生育能力的嫉妒,她认为正是子宫妒羡的存在导致他们提出并信奉阴茎崇拜这些概念。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子宫这一概念作为女性的生殖器官,是关于“身体发育”教育的一部分。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多有关于认识身体和身体保健相关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要求集中在“健康教育”相关的指导文件中,主要涉及《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和《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5份,具体内容如下: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 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 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 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 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
· 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 变声期的保健知识;
· 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
水平四(初中阶段)
·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
· 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
· 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
· 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水平五(高中阶段)
·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 初步了解生命孕育常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 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认识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 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 了解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 了解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
· 了解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 注意变声期的保健;
· 注意青春期的个人卫生。
水平四(初中阶段)
· 了解青春期心理发育,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
· 了解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
· 注意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痛经的症状及处理;
· 学会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
水平五(高中阶段)
·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三(5~6年级)
三、身体健康
学习目标4:初步掌握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与保健知识。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保健常识。如知道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和男生首次遗精及其意义,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与体育锻炼有关的青春期保健常识(如女生知道经期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等。
水平四(7~9年级)
三、身体健康
学习目标3: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识。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遵循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规律,基本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如知道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等。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 常见生殖健康问题与自我保健方法。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七、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一)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的教学内容
了解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青少年对于生殖器官的充分了解将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爱护自己和他人身体,让身体免受伤害。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生殖器官”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下的第1个主题“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第2个主题“生殖”和第3个主题“青春发育期”中。内容包括5~8岁、9~12岁、12~15岁和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
主题1: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知道包括性与生殖器官在内的人体器官的名称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明白对此感到好奇是很自然的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跟性健康和生殖有关的部位,儿童对于这些部位有疑问是很正常的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排卵和男性精子的产生与射精,是生殖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不同文化对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生殖以及合适的性活跃年龄的理解各不相同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 男性和女性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包括他们的生殖和性能力及功能
学习者将能够:
主题2:生殖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并在子宫着床是怀孕的开始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生殖功能与性感觉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会随着时间产生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并非所有人都有生育能力,想要怀孕的人可以尝试用一些方法来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
学习者将能够:
主题3:青春发育期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青春发育期标志着一个人生殖能力的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保持性与生殖器官清洁和健康尤为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与子宫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子宫肌瘤一定要手术吗?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因其位置、大小及数量的不同,对女性造成的影响亦有较大差异。
手术治疗是目前被广泛认可有效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手术适应证包括
(1)子宫肌瘤导致经血量过多,导致继发性贫血;
(2)子宫肌瘤引起腹痛或性交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
(3)肌瘤体积较大出现膀胱、直肠等压迫症状;
(4)因肌瘤造成不孕或复发性流产;
(5)怀疑有肉瘤变。
因肌瘤恶变的风险很小,对于无症状的肌瘤可考虑期待观察(不进行手术/药物治疗),3%~7%的绝经前子宫肌瘤在绝经后半年至3年会消退,大部分体积会缩小。
常见疑问2:“宫颈糜烂”是病吗?
宫颈糜烂的提法已经沿用很久,而且为很多人接受。但现在已被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取代,且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化。
子宫颈部位的上皮有两种,即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鳞状上皮位于宫颈的下方(外侧),呈复层,对宫颈的保护更厚实,使宫颈看起来粉粉嫩嫩、光滑润泽、弹性十足。而柱状上皮部分位于宫颈的上方(即内侧),呈单层排列,上皮下方的血管容易看得见,因此看起来更像充血、糜烂,对宫颈的保护也略显薄弱。
子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以鳞柱交界作为分界线,各自占据自己的区域,和平共处。青春期以后,体内雌激素升高,柱状上皮就会向宫颈外口移动,侵占鳞状上皮的部分区域,使宫颈看起来嫩红、充血,似糜烂状。待雌激素降低时,柱状上皮又缩回去到宫颈管里,宫颈再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如此看来,宫颈柱状上皮的外移内缩使得宫颈的外观发生着周而复始的变化,这是宫颈的正常变化。
常见疑问3:“宫颈糜烂”怎么办?
(1)如果只是单纯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不伴有任何症状,TCT检查是正常的,则不必治疗;
(2)如果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伴发有症状,包括白带增多、有异味、性交后出血等,同时TCT报告无异常细胞时,可以选择局部用药或者选择物理治疗。
(3)对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伴高危HPV阳性,即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要进行TCT和必要的阴道镜检查,无异常者给予随诊或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但要注意定期复查。
(4)如果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经TCT及阴道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即CIN)时,不必惊慌。虽然CIN是一种癌前期病变,但它发展为宫颈癌要经历10~15年的时间,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治疗。
常见疑问4:接种HPV疫苗可以代替常规宫颈癌筛查吗?
HPV疫苗虽然是宫颈癌预防的重要一步,但还不能取代常规的宫颈癌筛查。接种HPV疫苗的女性应该接受和未接种女性一样的筛查流程。HPV疫苗上市使用的时间有限,故无法评估疫苗的远期效力,全面评估疫苗接种对宫颈癌发病的影响需数十年。HPV疫苗接种不影响目前常规宫颈癌筛查的必要性。
常见疑问5:子宫切除对性生活有什么影响?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会对患者卵巢功能、免疫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全子宫切除术可能对患者远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存在影响,性生活质量与患者经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但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相比于全子宫切除术影响较小,且前者更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性生活质量。
全面性教育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对于生殖器官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体发育、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贯穿着从幼儿到成年的整个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在《我们的身体》和《新生命的诞生》两册中分别涉及相关的教育内容。
《我们的身体》一册通过介绍男性和女性身体器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使幼儿对不同身体器官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引导幼儿正确清洁身体,树立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
在《新生命的诞生》一册介绍了生命诞生的过程,引导幼儿初步认识不同生殖器官的功能,宝宝就是在妈妈的子宫中一点点长大。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在幼儿园性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而具体的介绍,对于身体发育的教育内容整体可以分为“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生殖”和“青春期发育”三个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读本首次谈及“身体发育”相关的话题是在一年级。
首先是“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相关的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一“认识身体”,通过“身体部分器官及功能”“生殖器官”“生殖器官的功能”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头部、胸部和腹部主要器官及功能,知道保护好这些器官;懂得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的简单结构;理解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女性卵巢产生卵细胞。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二“珍爱生命”,通过“生命真美好”“生命太奇妙”“生命最宝贵”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爸爸妈妈从相识、相爱、结婚到有了自己,这一生命诞生的美好历程;感受生命诞生的奇妙;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感恩生命,珍惜生命。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一“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男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女性和男性内、外生殖器官的结构;理解女性和男性内、外生殖器官的功能。
其次是“生殖”相关的内容。教育读本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一“人的诞生”,通过“生命的孕育”“胎儿在妈妈子宫里”“胎儿出生的不同方式”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懂得胎儿在妈妈子宫里逐渐长大;理解胎儿的出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分娩,一种是剖宫产。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二“怀孕”,通过“孕育生命的过程”“怀孕早期的表现”“激素对健康生育的影响”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受精卵形成、受精卵着床、胚胎发育、胎儿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懂得怀孕早期的一些生理变化;理解激素是如何调节生育的。
最后是“青春期发育”相的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通过“体格生长加速”“器官功能逐渐完善”“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四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身高快速增长、体重明显增加、女孩身体变得丰满、男孩身体变得强壮;懂得青春期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不断完善;理解青春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掌握第二性征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二“月经和遗精”,通过“月经”“遗精”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月经周期、月经血的特征、月经期的保健和正确使用卫生巾;懂得男性勃起和射精的生理过程、精液的特征、遗精的卫生和保健。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初中阶段关于生殖器官等身体发育以及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通过“性的生命周期”“与性有关的暴力”“性与生殖功能”等主题的学习来了解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的发育特点和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初中阶段,与生殖器官相关的知识会与隐私权、性决策、与性有关的文化规范等话题共同提及。学生不仅仅需要了解生殖器官在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保健方法,更要了解与生殖器官有关的不同社会的文化与规范,树立积极的性价值观和保护隐私与身体完整权的意识,预防暴力侵害和疾病,也避免对他人施加性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