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哏,相声术语。是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
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代表节目有《蛤蟆鼓》。
基本特征
第一,“子母哏”是用一种争辩性质的方法来表达故事的。所谓争辩,意味着两个演员彼此对一件事物的观点不同、态度分歧,而且他们不同的思想、个性和个别的一些特征,都会影响故事的发展和变化。这两个演员都是以第一人称做为剧中人出现的,和“单活”、“一头沉”等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完全不同。例如:
甲:天上飞的您都能学什么?
乙:那要跟您背名那可多拉。这么说吧!只要飞得起来的我就能学他叫唤。
甲:噢,你能学吗?
乙:这话不算吹!
甲:好,我说几样天上飞的你学不了!
乙:这可没用!
甲:“沙燕儿”怎么叫唤?
乙:哦…………
甲:“黑锅底”怎么叫唤?
乙:啊,“龙井鱼”怎么叫唤?
甲:“屁帘儿”?
乙:骚垫子也不叫唤。我们说的是活动,能飞得起来的我就能学他叫唤!
甲:噢,活的飞得起来的你就能学他叫?
乙:唉。
甲:蝴蝶儿怎么叫唤?
乙:蝴……
从上面所引的一段对话里,咱们看得很清楚,它不是叙述什么故事,是两个人物由于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不同互相展开争辩。甲、乙(即“
逗哏”和“捧哏”)不是做为叙述人或辅助叙述的人,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同时在剧中出现。
从上面所引的一段对话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在集种程度上和戏剧的语言很相似,都是用第一人称来表达事物。但是相声艺术以第一人称表达事物是在叙述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着相声艺术固有表演形式的严格约束。所以“子母哏”表演形式只能利用互相争辩来说明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不能完全像戏剧那样运用演员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二,“子母哏”这种形式也包含一部分叙述的成分。例如《
老老年》、《
拉洋片》是“子母哏”,可是并不从一开始就展开争辩,是从闲聊天中暴露一些“问题”,再逐渐发生争辩(这仅是“子母哏”争辩的一种形式,当然一开始就互相争辩的段子还是很多的。)“老老年”的“
逗哏”为了说明自已熟知老老年间的掌故,说了很多不现实的、怪诞的就事;但是“逗哏”叙述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叙述的本身,而是进一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使“捧哏”演员逐步对“逗哏”的演员发生怀疑,以至双方产生争辩。
主要区别
1、“单活”或“一头沉”用叙述方式表达事物,虽然是由叙述人“说出来的”,这些事物早已经为叙述人所熟悉,所以演员可以灵活地进入剧情和退出演员剧情作客观的叙述。“子母哏”这种形式恰恰相反,尽管在争辩过程里有许多滑稽可笑的事情,演员(即剧中人物)自己可是不知不觉。因为演员已经进入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境界中去了。再如,《
老老年》这个段子的“
逗哏”和“捧哏”为了“老老年间猪吃不吃豆腐”这一问题的互相争辩,“逗哏”的话里漏洞百出,这显然是被“捧哏”的演员挤出来的。
2、“单活”或“一头沉”是客观的叙述,因而在抖落“包袱儿”的时候,自然会采取一种一不同的语调,例如用轻松,严肃、俏皮、厌恶等口吻来表示叙述人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子母哏”的“包袱儿”是由于两个不同的人物性格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因此,在表演过程中,被揭示出来的一些庸俗、愚蠢、自作聪明、自相矛盾等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剧中人是不自觉的(因为在日常生活里,人们不会特别拿自己的缺陷使别人发笑),所以表演“子母哏”的相声演员抖落“包袱儿”要特别注意轻松自然。观众发笑是在情理之中的,并不是演员在表演时有什么值得发笑之处。因此,在叙述中,演员就不能故意停顿等观众发笑,或特别用夸张的表演去促使观众发笑,尤其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得到一个好的效果时,演员千万不要抓住一点就不再松手,翻来覆去地卖弄,这样准会让观众讨厌。
相同点
上面的一些例子都说明了“子母哏”和“一头沉”的不同特点。可是它们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例如这两种形式都是采取对括的方式来表达事物,用比较轻松的喜剧风格来进行表演,演员同是在“场面桌”的后面表演,(“
逗哏”的站在右边儿,“捧哏”的站在左边儿)所以这两种形式的滇员在表演时活动的范围是比较小的。由于这两种形式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所以在创作和表演的时候,作家和观众往往不好理会“一头沉”和“子母哏”是两种表演形式。
相关简介
严格来讲,子母哏属于表演形式的分类类型,而不是相声作品的分类类型。有人认为有些传统段子属于子母哏作品,例如《
论捧逗》等,表演起来
逗哏与捧哏戏份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是子母哏还是一头沉,基本是由捧逗二人的表演风格决定。例如:
牛群冯巩表演相声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子母哏。而以前很多老先生如:
马三立王凤山搭档,基本都是一头沉的表演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子母哏属于表演风格或者说表演形式的分类类型,而不是作品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