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另境
原中共杭县县委宣传部秘书
孔另境(1904年7月19日—1972年9月18日),原名孔令俊,字若君、孟养,有笔名孔另境、东方曦、隽、君玉、思明、白鹤、魏晋等。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茅盾夫人孔德沚之弟。
人物生平
1904年7月19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青镇(现乌镇)东栅,原名孔令俊,字若君、孟养。1922年,孔另境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求学期间,他不仅学习革命理论,关注时事动向,参与政治斗争,还接触到不少中国革命先驱人物。可以说,上海大学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
1925年初,孔另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住在工厂区,课余从事工人教育,参加五卅运动上街分发宣传单时被捕。出狱后,他的信念更加坚定。翌年,孔另境赴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助理干事,后参加国民革命,随北伐军北上,任武昌前敌总指挥部宣传科科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转入地下,任中共杭县县委宣传部秘书。其后武装暴动失败,县委遭到破坏,孔另境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孔另境一路向前,为进步事业不遗余力地奋斗。1932年,孔另境因传递革命书刊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鲁迅等托人营救而出狱,重回上海。
孔另境擅长散文写作,他的散文集《斧声集》《庸园集》与杂文集《秋窗集》《横眉集》写作风格亲切随和。除了写作,他还帮朋友做些编辑工作。1936年,他协助茅盾编辑《中国一日》,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是一本纪实性文学巨著。他与郑振铎、巴人主编的《大时代文艺从书》,是抗战时期上海沦为孤岛后较有影响的文艺丛书。1943年,他在世界书局主编《剧本丛刊》5辑50册,著有《李太白》《蛊惑》《春秋怨》《凤还巢》《沉箱记》等,后又改编了《红楼二尤》。
1945年5月,孔另境因参加抗日活动而遭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直至抗战胜利前夕才获释。出狱后,他担任《改造日报》编辑,为进步文化事业踏实工作。1946年,孔另境出版《庸园集》、《青年写作讲话》,并为大地出版社主编《新文学丛刊》,为春明书店主编《今文学丛刊》。1948年,任教于江湾中学,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上海大公职业学校校长、山东齐鲁大学中文系教授、春明书店总编辑。在春明书店时主编《新名词辞典》。后调任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部主任。1961年起任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编审。“文革”中遭受迫害,先后五次被抄家,未经任何司法程序被抓入监狱,身心备受摧残,病重才获保外就医。1972年9月18日,孔另境含冤逝世。1979年6月孔另境被平反昭雪。
人物评价
孔另境先生一生坎坷,但其成就颇丰,无论是写作、文史、出版上均有建树。其散文“朴实率真,写人物并不夸张,无溢美之词,亦不为亲者讳,这是很难得的。写地方使人身临其境,既可了解民俗的一斑,也可略知民生的疾苦,没有空洞的牢骚话,然而作者也对水深火热中的不幸人民深有同情,对欺压人民的恶魔极为憎恨” (李霁野语)。
后世纪念
2007年4月27日,坐落于乌镇的孔另境纪念馆开馆,从各地赶来的百余人参加了开馆仪式,并举行了纪念座谈会,表达了对孔另境纪念馆开馆的祝贺,以及对孔另境品性和学识的赞扬。孔另境纪念馆由一间正厅和两间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展览内容由家乡亲情、著作生涯、坎坷人生三个部分组成。展馆正厅安放着孔另境的铜铸胸像,馆中展出各类实物220件,照片近百张,展板21块,说明文字共8000余字。由王元化先生题写的馆名匾额置于正厅进门的上方,两侧抱柱上由书法家陆康书写当年孔另境去世时秦瘦鸥先生的挽联:“坦荡胸怀不脱文人本色;宽宏气度长留达士高风。”
孔另境铜铸胸像(由雕塑家严逢林先生制作)正面的展板上是孔另境写于1970年10月的手迹,也是他的名言:“人是感情的动物,也是理智的动物。因为有感情,所以不会忘记过去;因为有理智,所以认识现实和理想将来。”著名画家贺友直先生特意为孔另境四次牢狱之灾作画四幅,分别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展板上配合展出展板的背面是结束语。上部是王元化题写的“孔另境纪念馆手迹。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孔另境:霜重色愈浓.贵州广播电视台.
孔另境.中国茅盾研究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5: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