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幼平自幼随父说书为生,主要表演场地为南京评书“大本营”
夫子庙。孔幼平自幼喜爱评书艺术,耳濡目染之下,也得到了丰富的知识,为日后说书打下坚实的基础。年轻时,他曾为当时的《
南京人报》、《南京晚报》撰写地名典故、地名考据的文章,为此也常往图书馆跑,一站半天,翻遍了书架上关于地名的书籍,渐渐知道了更多地名的来龙去脉,那几年的撰稿经历也成就了孔幼平对地名的深刻了解和认识。成为评话艺人之后,他也将自己知道的地名故事穿插其中,使内容更贴近听众,表演更精彩。
1948年孔幼平在父亲的指导下首次登台,此后经过实践的磨炼,水平日渐提高,名气也响了。但是孔幼平在说书生涯中,更感受的知识的重要性,渴望进修。于是,他在1957年考入了
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孔幼平说:“他进入俄语系时,这个专业是红得发紫。可等他毕业时,中苏关系恶化,他们毕业后就找不到工作了。”可孔幼平心想:那我不如回
南京,干老本行——说评书。于是,他这个正规大学本科生便再次开始了说书的行当。孔幼平说:“像我这样大学本科毕业后,还继续说评书的,恐怕我是第一人。”
晚年的孔幼平身体不太好,但还坚持整理自己的评话讲稿、录制音像资料。有机会还在
瞻园等地为观众表演
南京评话。2008年,医生发现孔幼平食道癌已是晚期,悲痛的家人向老人隐瞒了病情。病中的孔老还惦记着南京评话的传承。2008年5月4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廿九日)11点15分,孔幼平老人在南京红十字医院因病逝世,享年79周岁。孔幼平是最后一位南京评话演员,南京评话自此失传。
孔幼平不但继承了父亲的优秀传统,还在此基础上做了完善和补充。当时孔筱平说书时,一般只采用两三种方言。可到了孔幼平时,他已经在说书过程中运用了30种方言(包括多种外语),这在南京评话乃至全国评书界,可说是空前绝后。随着传统曲艺的衰退,
南京评话的表演场地越来越少,演员也越来越少。孔幼平寻觅多年,始终未能找到一个评话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