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虔(1775~1835),字元敬,号荃溪,
孔广森之子。1801年(嘉庆六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改庶吉士。历任台湾道、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为人谦恭谨慎,政绩显著,多次担任试官,所行士子多成名。曾著《
古韵》、《
词韵》,想要分定韵书,以示后学,惜未完稿。其著作还有《镜虹吟室诗室集》、《经进稿》《绘声琴雅词》《扣舷小草词》杂剧《葬华》等。
人物生平
孔昭虔(1775-1835),字元敬,号荃溪,别署“镜虹吟室主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终年六十一岁。为孔广森之子,孔子七十一代孙。山东曲阜人。嘉庆六年(1801),举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改庶吉士。道光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由延建邵道调署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七年正月二十二日调任江西督粮道,累迁福建布政使。历任台湾道、陕西按察使,官至贵州布政使。
主要影响
治理台湾
据《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六》载:孔昭虔为台湾道期间,政绩斐然。“台湾自来多乱,动烦大兵,慎畛尤以为虑,尽选贤能以治。凤山莠民杨良斌煽众起事,檄巡道孔昭虔、知府孔传穟剿治,未一月而定,不烦一兵渡海。”道光七年台湾道孔昭虔详准广额,澎湖依旧另号,每逢岁、科两试取进定额二名拨入府学,不在台邑额内。道光九年岁试,巡道刘重麟又拨府学一名,乡试中式仍归台郡额数(生员陈震甲分纂)。
台湾的新竹城即昔时的淡水厅城遗址。雍正十一年(1733),同知
徐治民卜竹堑社之所在地,四周种植莿竹为城,周围四百四十馀丈,分建东西南北四门,并建门楼。嘉庆十一年的
蔡牵之乱,首先犯北路的沪尾(今淡水),次袭沿海各地,淡水厅城民众筑土围,以供防御。十八年同知
查廷华就土围加高镶宽。道光六年
郑用锡奉巡视台湾的闽浙总督
孙尔准之令,和同知
李慎彝等禀请改建厅城获准,将原属土墙围成的竹堑城改成砌石城楼。台湾道孔昭虔亲自履勘,测量城基,认为原建太狭,土围又太广,于是拆毁内外,更改规模,建立砌石城楼,有四门,东称“迎曦”,西称“挹爽”,南称“歌熏”,北称“拱宸”,所需经费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八两,都是官民义捐筹凑的,工程由道光七年六月动土,九年八月竣工,郑用锡督工有功,叙同知衔,嗣改京秩。
文学成就
昭虔为人谦恭谨慎,为官清政廉明,恭谨自守,政绩卓著。屡充试官,得士多为知名者。他恪承家学,恪守家训,治学严谨,工吟咏,善隶书。其论诗书曰:“五际诗听匡鼎说,八分书学蔡邕碑。”其《五龙潭八咏》:“泉上濯尘缨,扫地设禅榻。梦里流水声,清磬遥相答。”其所制乐府,均可被之管弦。平生著有《镜虹吟室诗集》、《经进稿》、《绘声琴雅词》、《扣舷小草词》。孔昭虔对古音韵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惜未完稿。其著作还有诗词杂剧等,今仅存杂剧《荡妇秋思》、《葬花》二种。
清代曲阜圣裔戏曲作家
孔尚任、孔传鋕、
孔广林、孔昭虔等在戏曲创作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善用俗文学的形式表现雅正的内容。其作品思想内容,几乎没有一部是单纯以娱乐为宗旨的,他们的创作态度都极其认真、严谨,赋予戏曲以正统的文化内涵。其作品有的是再现并反思历史的,近于正史,诸如《
桃花扇》、《
小忽雷》、《女专诸》、《斗鸡忏》等;有的则更注重人物内心情感之抒发,近于诗词,诸如“三软”传奇、《荡妇秋思》、《葬花》等。但无论正史也罢,诗词也好,均属于“雅”文化之范畴。其二、具有鲜明的鲁文化特征。鲁国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鲁文化孕育了孔子、孟子等文化巨人。儒学之发源地曲阜,始终保持了鲁文化“讲诚信、重礼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其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圣裔独特的身份、家学渊源和文化传统,他们自幼饱读经书,有的甚至兼为经学家、学问家、文学家,从而使他们的戏曲创作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翰墨之香,在语言上其共同特征就是文辞典雅,而且大都是通晓音韵、曲律的。
《荡妇秋思》全剧共四折。“荡妇”,并非通常所理解的“放荡之妇”,而是指荡子之妇,此为征夫之妇。南朝梁元帝萧绎的《荡妇秋思赋》曰:“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其思妇的情怀表现得极为细腻得体。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曰:“荡子苦辛十年行,回首关山万里情”、“荡子别来年月久,贱妾空闺更难守。”皆指此意。剧中写吐蕃侵扰西北边塞,振武将军耽于酒色,不能御敌,上疏求兵。朝廷传命:在十二卫中,选精兵良将戍守边土。在折冲府内左翊卫有一年轻军士,新婚别妻,投笔从戎,正欲杀敌保国,建立功业。临行时,新婚妻子为之打点行囊,设酒饯行,依依惜别。军士来到边关,见振武将军乃酒色之徒,不思抗敌,终日与羌女纵酒,曲舞为乐。他见主帅如此,十分失望,自己纵有奇才,又何以施展,心中苦闷,惆怅不已。塞外寒夜,星斗满天;旷野无边,白骨累累。深秋时节,一轮明月,宛如塞外飞来,家中妻子,苦苦思念。两地相思,夜不能寐,容颜已改。忽闻丈夫传书,寥寥数语,边关凄清,心如刀绞。又见烽火四起,旌旗招展,自己仿佛到了塞外。又见一队人马簇拥着吐蕃可汗狩猎,但仔细一看却是自家庭院,只见丈夫已戎装归来,二人相依,诉说离愁别恨。丈夫对她说,因征讨吐蕃有功,班师还朝,朝廷加封为“成德将军”、兵马使等职,要接她一同赴任。这时,远方传来战鼓声,丈夫说这是来接他的,他要走了。妻子急忙上前拉住他,却没有拉住,她顿时惊醒,却原来是一场大梦。随后,依旧孤苦伶仃,陪伴着她的,依旧是陋室孤灯一盏、夜空残星数点。此剧作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今有道光年间抄本。
杂剧《葬花》改编上演小说《红楼梦》故事的戏曲,称之为“红楼戏”,这是两个世纪以前的事,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第一个“红楼戏”,为孔昭虔改编的《葬花》一折,作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是小说刊本问世的第二年。《红楼梦》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孔昭虔以其为题材的昆曲折子戏《葬花》,作于嘉庆元年(1796)。可以说,红楼戏曲的发展与小说的流传几乎是同步的。此后,各种戏曲改编相继不断。《葬花》仅一折,未见著录。其本事见于
曹雪芹小说《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情节。剧中写黛玉父母早逝,无所依靠,投奔外婆,进住大观园。平素她虽有众姐妹相聚玩乐,而闲暇时,却深感孤寂,自叹薄命。每当暮春时节,她见绿叶繁茂,落红无数,倍感孤苦忧郁。她独自来到园中,只见纷纷落花,或随流水,或落尘埃,甚为痛惜。于是,便小心翼翼将花瓣收起,寻得一片净土,掘地掩埋。她由春花凋零,想到红颜易老,不禁自哀自怜,万分感伤。红楼戏曲不仅起源早,而且在舞台演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南开大学编著出版的《红楼梦资料汇编》中,收录了从清代孔昭虔的昆曲《葬花》到1956年止的红楼戏曲目,包括了昆曲、京剧、弹词、秦腔、川剧、越剧、粤剧等二十九个地方戏曲剧种,三百馀出,均有《黛玉葬花》之演出剧目。、此剧版本今存清道光年间抄本;阿英所编《红楼梦戏曲集》有此剧目收入。
藏书故实
家故多藏书。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卷一著录其宋本《金石录》10卷,系珍稀秘籍。乃清初冯文昌秘藏,刻印有“金石录十卷人家”。以后历经鲍廷博、阮元、汪諴、赵魏、韩泰华、潘祖荫等人先后递藏。是书钤诸家印记颇多,其中阮元藏印有20余枚。又有阮元继室经楼夫人印,而阮元的继室孔氏是孔子第七十三代长孙女,有“阮孔经楼”、“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是书亦钤有“阙里”、“孔印昭虔”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