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羡碑》是刊刻于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有异议)的一方碑刻,全称为“鲁孔子庙之碑”,又称“魏修孔子庙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
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
汉魏碑刻陈列馆。
碑刻内容
释文
(碑额)鲁孔子庙之碑
维黄初元年,大魏受命,胤轩辕之高纵,绍虞□之遐统,应历数以改物,扬仁风以作教。于是辑五瑞,斑宗┘彝,钧衡石,同度量,秩群祀于无文,顺天时以布化。□乃缉熙圣绪,昭显上□,追存二代三愘之礼,秉绍宣┘尼□□之后,以鲁县百户命孔子廿一世孙奉议郎孔羡□宗圣侯,以奉孔□□祀,┘制诏三公曰:昔仲尼姿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而无受命之运,□□□鲁卫之朝,教化乎汶┘泗之上,栖栖焉,皇皇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公终莫能用,乃追考五代之礼,修□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大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采其文。以述作,卬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大圣,┘亿载之师表者已。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诵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化报功盛德,□□必祀者哉。嗟乎,朕甚闵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候,┘邑百户,奉孔子之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石□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于是鲁之┘父老诸生游士睹庙堂之始复,观俎豆之初设,嘉圣灵于髣髴,想贞祥之来集,乃慨然而叹曰:大道衰废,┘礼学灭绝卅余年,┘皇上怀仁□之懿德,兼二仪之化育,广大苞于无方,□恩沦于不测。故自受命以□,天人咸和,神气烟煴,┘嘉瑞踵武,休征屡臻,殊俗解编发而慕义,遐夷越险阻□来宾,虽大皓游龙以君世,虞氏仪凤以临民,□┘禹命玄宫而为夏后,西伯由岐社而为周文,尚何足称于□魏哉。若乃绍继微绝,兴修废官,畴□稽古,崇┘配乾𡿦,允神明之□福祚,宇内□□□,欣□□徒鲁邦而已哉。尔乃感殷人路寝之义,嘉先民泮宫之事,┘以为高宗僖公盖嗣世之王,诸侯之国耳,犹著德于名颂,腾声于千载,况今┘圣皇,肇造区夏,创□□统。受命□日,曾未下舆而□崇大圣,隆化如此,能无颂乎。乃作颂曰:┘煌煌大魏,受命溥□。□体黄虞,含夏苞商。降釐下□,□清三光。群祀咸秩,靡事不纲。嘉彼玄圣,有邈其灵。┘遭世雾乱,莫显其荣。褒□□绝,寝庙斯倾。阙里萧□,靡歆靡馨。我皇悼之,寻其世武。乃建宗圣,以绍厥后。┘修复旧堂,丰其殿□。莘莘学徒,爰居爰处。王教既□,群小遄沮。鲁道以兴,永作宪矩。洪声岂假,神祗来和。┘休征杂遝,瑞我邦家。内光区域,外被□遐。殊方□□,□拊扬歌。于赫四圣,运世应期。仲尼既没,文亦在兹。┘彬彬我后,越而五之。□于亿载,如山之基。┘
(张稚圭题记)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谨记。┘
(说明:□表示缺一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由于
春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立学说,至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以汉代经学的兴盛,逐渐形成了一个政统与道统相分离的国家。皇帝代表的是政统,但在意识形态方面、治国的理念方面,尊崇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代表的是道统,道统对政统有一定的制约和限制作用。有较高深文化修养、受儒家学说熏陶和传承儒家学说的大臣,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与皇权共治的局面,对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作用。历代帝王也以尊崇儒学来标识其统治的正统性和合理性。因此,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对孔子尊崇有加,对孔子后裔给予优待。
曹丕即于称帝之次年(221年)重修曲阜孔子庙,封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祭祀,为此而立《孔羡碑》。
对于立碑时间,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黄初二年(220年)春正月,诏“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处广为室屋,以居学者。”而碑文开头称:“维黄初元年,大魏受命。”故著录考证诸家如
郦道元、
赵明诚、
洪适、
武亿均以为此碑立于黄初元年(220年),且用来以证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及《资治通鉴注》作“黄初二年(221年)”是错误的。但曹丕是在黄初元年(220年)年底开始受禅,而碑文中有“既乃”一词,故《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及《资治通鉴注》记载的下诏在次年(221年)未必有误。(
朱彝尊云: “受禅之始,岁且将终,碑有‘既乃’之文,则下诏在明年二月,史未必误。”)即碑文所称的“黄初元年(220年)”当是曹丕受禅之年,而非立碑之年。
艺术鉴赏
技法
《孔羡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转折亦多楞角。撇画收锋后上挑有出锋,捺画方出,均显刚劲。笔画粗细有变化,亦能协调。其字形长方,加上笔法特点,较东汉隶书有明显区别。结体紧密,左右结构者力求收敛,如“维”字、“纵”字、“魏”字、“胤”字等缩后更显张力;“高”字、“大”字、“之”字、“元”字等力求长方,形态变异后气魄加大。其章法特点是竖行各字间较紧密,全篇布局亦密。与《
张迁碑》相比,二者有许多结体、用笔上十分相近的文字。如此碑首行“高纵”的“高”字与《张迁碑》上“高问孝弟”的“高”字,在结体上都是采用了将下部分写宽大,上下两个“口”形写得较扁平的方法;第三行“鲁县”的“鲁”字与《张迁碑》上“鲁孝父”的“鲁”字相比,结体、用笔的区别仅在于第一笔撇笔,前者稍短,后者稍长而已;第七行及末行的“亿载”二字与《张迁碑》上最后一行的“亿载”二字相比,二者的分别仅是前者“亿”字左右两部分靠得稍近,将“载”字右边的捺笔写得稍长,后者“亿”字左右两部分离得稍远,将“载”字第二道横画写得稍长。
(图册来源:故宫博物院)
作品评价
宋代金石学家洪适: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甚有《石经·论语》笔法。《大飨碑》盖不相远。若繁昌两碑,则自是一家。亦有以为鹄书者,非也。(《隶释·卷十九》)
明代金石学家
赵崡:此碑结法古质遒健,未知果为鹄书否?(《石墨镌华·卷一·魏封孔羡奉孔子祀碑》)
明代文学家
王世贞:碑字多漫漶,其存者结体亦与《受禅》同差,可宝也。(《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文部·墨刻跋四十五首·孔子庙碑》)
明末清初收藏家
孙承泽:何元朗谓《孔庙碑》陈思王文、梁鹄书为二绝,此矮人观场语也。予观其碑矫厉方板,无论不及汉,且逊《受禅碑》矣。当时曹瞒假立名义,弋取汉鼎,子丕济恶,父子兄弟伦理乖斁,千古异变,乃欲矫祀孔子以掩世目而书者,此中宁无𨻄杌,有中形外,宜其书法不及东京《孔庙》诸碑也。(《庚子销夏记·卷五·黄初制命碑》)
清代书法家
翁方纲:《汝帖》掇集此碑之字,因题曰梁鹄书。虽不必其果足征信,然其书实自遒劲,不必尽以汉隶一概律之。孙退谷嗤其矫厉方板,过矣。(《两汉金石记·卷十八·附魏孔羡碑》)
近代书法艺术家
杨守敬:孙退谷议此碑为过板实,而不知折刀头之法久失,今试授学者《曹全》《乙瑛》,提笔即有似处,若授以此碑,不知从何下笔。大抵此碑以方正板实胜,略不满者,稍带寒俭之气。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种,惟北齐少似之者。(《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二·魏·魏封宗圣侯孔羡碑》)
近代书法家
张祖翼:自曹氏盗神器后,凡台阁书皆用钟氏铭石体,孙退谷以为矫厉方板诚然。此碑与《受禅表》《上尊号》二石皆同出一源,去汉刻远矣。(《碑帖收藏与研究》)
近代书画家
杨钧:①初学作书,以力猛手灵为佳。故临碑以《孔羡》为最妙,平实之中,有矫捷之致。孙退谷谓《孔羡》为方板矫厉,覃溪以为过于诬诋。殊不知退之虽诋,实赞之也。退谷得其反,覃溪未之思。何以言之?方板者断难矫厉,矫厉者断难方板。如为人然,平和者必不勇敢,勇敢者必不平和。若平和而勇敢,斯为圣人;方板而矫厉,乃为字圣。(《草堂之灵·重〈孔羡〉》)②学两汉书,有四要义:一曰沉着,二曰平稳,三曰开展, 四曰铺毫。四者俱备,《孔羡》一石而已。(《草堂之灵·跋〈孔羡〉临本》)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杨震方:书风遒劲寒俭,为魏隶代表妙迹。(《碑帖叙录·封孔羡碑》)
版本信息
《孔羡碑》主要有以下拓本:
①明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命”字“卩”部未损。第六行“千载”的“载”字左上“十”字尚存。第八行“谓崇”二字未泐连,“为宗圣侯”的“为”字首点损。第十八行“体”字右下“豆”部损,右上“曲”部右下微损。
②明末清初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命”字“卩”部已损。第二行“天时”的“时”字左“日”部笔画皆可见。第三行“廿一世孙”的“孙”字“系”部完好,“祀”字首点已损。第七行“乱百”二字间石花未连字画。第八行“谓崇”二字已泐连,“为宗圣侯”的“为”字下左二点损。第十行“始复”二字未泐连。第十八行“体”字右上“曲”部存左半。
③乾隆拓本。第二行“天时”的“时”字左“日”部仅余下“口”。第三行“廿一世孙”的“孙”字“系”部稍损。第七行“乱百”间石花已连“百”字。第十行“始复”二字已泐连。第十八行“体”字只存“骨”旁。
④嘉道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命”字“口”部与“卩”部间已有泐痕。第三行“廿一世孙”的“孙”字“系”部已泐,“祀”字左上已泐。第十八行“体”字“骨”旁泐尽。
⑤清末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大”字完好,“命”字“口”部与“卩”部已泐连。第七行“乱百”间石花已连“乱”字。第九行“置百石”的“石”字下“口”部可见。
⑥近拓本。首行“大魏受命”的“大”字左撇中损。第八行“为”字下损三点。第九行“置百石”的“石”字下“口”部已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