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丘园(1906~1967),名人俊,以字行,西乡县城关镇南关街人。民国17年(1928)夏,考人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次年初转入华南大学,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秋转入上海中国公学,加入中国新兴文学研究会,任分会负责人。“九一八”事变后,丘园任公学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主编反帝刊物,并代表公学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在沪、杭沿线进行抗日宣传。民国21年(1932)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孙丘园返回西乡,与董伯侃创办《朝阳报》,锋芒触伤执政,几次被当局传讯。民国22年(1933)春,丘园至汉中,在省立第五中学任教。
孙丘园(1906~1967),名人俊,以字行,西乡县城关镇南关街人。民国17年(1928)夏,考人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次年初转入华南大学,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秋转入上海中国公学,加入中国新兴文学研究会,任分会负责人。“九一八”事变后,丘园任公学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主编反帝刊物,并代表公学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在沪、杭沿线进行抗日宣传。民国21年(1932)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孙丘园返回西乡,与董伯侃创办《朝阳报》,锋芒触伤执政,几次被当局传讯。民国22年(1933)春,丘园至汉中,在省立第五中学任教。
民国23年(1934),丘园得中国公学前校长邵力子的帮助,重返上海,免费入中国公学,常为《读书杂志》、《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写稿。民国25年(1936)毕业,得到本县留学津贴及胞兄的支持,东渡日木,考入明治大学新闻高等研究科读研究生。留学期间,任《全民通讯社》驻日记者、《学联半月刊》的编辑,曾著文称颂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在青年中颇有影响。民国26年(1937)毕业归国,侵华日军制造的芦沟桥事件发生,500余名旅日归侨及留学生在归国轮船上召开临时大会,丘园任留学生总代表。船抵上海,淞沪抗战开始,丘园任“留学生抗日救国会”理事,负责组织民众、救济难民等工作。后来,随抗日宣传队到南京,参加国民党中央政校特别训练班。结业后,先后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秘书室、民众动员视察指导第十三团,从事动员和宜传工作。后赴西安,任《阵中日报》总编辑,兼编《战时妇女》杂志。
民国29年(1940)4月,孙丘园积劳成疾,返乡疗养,带病工作,先后任西乡师范学校教员、女子小学校长,西乡中学教务主任等职。1944年夏,在各方支持赞助下,创办了私立正本工业职业学校,自任董事长兼校长。
民国33~36年(1944~1947),孙丘园先后被选为县参议员和省参议员。民国36年冬参加了“国大”代表的竞选,由于国民党中央在选前即圈定劣绅朱问民为西乡国大代表,丘园虽得票最多反居候补。此后他便专心研究学问与教书,先后任陕西省商业专科学校、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和西乡乐育中学教员。
孙丘园性行刚直,不畏权势,曾不避风险,营散进步人士李霞波、彭定一等人。民国38年(1949)3月,丘园作为西乡民意代表,在汉中参加“和平会议”,会上,呼吁停止拉兵征粮,遭到反动派的忌恨,险遭不测。
西乡解放后,孙丘园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任城固一中教员,次年,病休回家。1956年,任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定为“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判刑入狱。1962年5月,获释时双目失明。“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冲击,含恨自缢。1979年,中共西乡县委为丘园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