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作宾
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孙作宾(1909—2002),字相臣,西安市灞桥豁口村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杨虎城部十七师中共军委书记。1932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四支队司令兼政委,1932年12月任中共甘宁青特委军委书记。1933年至1936年任中共陕西临时省委负责人。1937年8月至1939年6月任中共甘肃工委书记。1942年4月任中共甘宁工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甘肃工委书记兼中共陇东地委第一副书记、代理书记。1949年7月至1952年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统战部部长。1953年1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兼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54年7月至1958年3月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被错划为右派,蒙冤二十余年。1978年平反后,调任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2002年8月1日在西安病逝。
人物生平
孙作宾(1909—2002) 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人。17岁时即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上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革命活动,从中受到革命教育。
1927年,孙作宾考入西安中山学校党政训练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冯玉祥组办的训练处当见习员,1928年5月离开冯部找到孙蔚如和于右任要求投笔从戎,7月进入杨虎城军事干部学校学习,6个月后正式开始了军营生活。在部队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积极从事秘密工作,于19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杨虎城倡导创办的《宛南日报》社当记者。1930年,又被选派到教导队学习,1931年1月毕业后到孙蔚如部十七师宣传队任宣传员。
1931年11月,孙作宾等一批共产党员随军抵甘。到兰州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孙作宾即赴靖远开展兵运工作。第二次靖远起义后,他受派收编游击队。
1932年 12月,中共甘宁青特委在兰州正式成立,吴鸿宾为特委书记,孙作宾担任特委军委书记。1933年2月,孙作宾和特委军委将转入地下活动的靖远游击队员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甘肃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西北抗日义勇军,孙作宾以特委军委书记的身份参与领导。这次兵变引起了国民党甘肃当局的注意,更使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深感恐慌,蒋介石亲令甘宁青三省联军“围剿”义勇军。在十倍于我的敌军围攻下,义勇军突围失败,孙作宾等人被俘,后经组织多方营救得以获释。
孙作宾获释后由兰州前往西安,留在陕西省委军委参与领导兵运工作。1936年4月,孙作宾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到达陕北后,他先向叶剑英同志汇报了陕西省委连遭破坏和几次组建临时省委坚持斗争的情况。8月,他又在李克农安排下向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汇报了工作。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孙作宾担任中央交通员的职责。在这期间,他先后通过杨虎城、孙蔚如部队内地下党的关系,将程天鹏、吕剑人等同志带进陕北苏区,又把张文彬等带出陕北苏区到达西安。
1937年8月,中共中央为了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决定成立甘肃工委,派孙作宾到兰州负责筹建。10月26日,中共甘肃工委(当时称兰州工委)在兰州正式成立,孙作宾任书记。当时,甘肃工委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保持密切关系但不公开来往,办事处主要开展合法斗争,工委主要从事地下秘密工作。期间,孙作宾派郑重远回榆中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党支部——金崖党支部。孙作宾和工委其他成员深入到青年学生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于当年12月建立了中共兰州市学委(后改为甘肃青委),统一领导兰州地区各学校党的工作。孙作宾和吴鸿宾等在兰州回族进步青年中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发展回族党员并建立了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
1938年6月,孙作宾把甘肃的工作情况向党中央做了书面报告。他在报告中特别强调,无论当前还是今后,我们都要把发展党的组织和加强党员教育作为中心工作,并积极努力地做好。这一思想得到党中央的肯定。
1939年1月,甘肃工委领导成员都分散到农村隐蔽,在重点地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同年6月,孙作宾奉调返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后即被调去马列学院学习。
1940年秋,孙作宾被调至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1941年7月调任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常委兼统战部长。他多次参加西北局讨论甘肃工作的会议,实事求是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1942年4月6日,西北局决定组建甘宁工委,任命孙作宾为书记。
1943年,康生把甘肃地下党诬蔑为“红旗党”,并一手制造了所谓的“抢救运动”,将孙作宾等工委领导人以及在延安、陇东工作的近40名甘肃地下党员干部全部逮捕,严刑逼供,使他们备受折磨。孙作宾心地坦然,宁折不弯,被当作“最顽固分子”以“特号”犯对待,关押长达两年半之久。直到1945年,孙作宾等人才获释。
1946年3月,孙作宾问题解决后被西北局派任为甘肃工委副书记,使甘肃工委的领导力量得以加强。12月,孙作宾出任甘肃工委书记,全面领导甘肃国统区的工作。担任甘肃工委书记后,孙作宾首先进一步健全了工委领导机构,团结地下党的同志一起努力,使甘肃国统区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短短两年中,他领导恢复了党在陇南的组织,全面开展了陇右地区党的组织建设和武装建设,组建了中共甘南民变工作委员会和陇渭工委,恢复和建立了平东、皋榆、海固、宁县4个工委,接通了清水、武山等地的组织关系,使党的地下组织遍布(除河西地区以外)整个甘肃国统区。他还主持召开了甘肃工委扩大会议,成立了中共陇南工委,并将陇渭工委改为陇右工委,充实加强领导力量,使党在甘肃的组织进一步恢复和建立起来并得到加强,从而使党在甘肃的工作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期间,孙作宾还兼任中共陇南特委书记和陇南游击队政委,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开展活动,在壮大革命力量、打击敌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解放前夕,中共甘肃工委根据西北局的指示,将党的工作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除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外,突出加强民族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根据这一指示,孙作宾及时安排部署了兰州、天水、平凉等地的城市工作,鲜明地提出了“思想进城、政策进城、工作进城”的要求。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甘肃,孙作宾和甘肃工委其他领导成员也随军西进,在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和收缴散兵游勇枪支等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受到彭德怀司令员表彰,被誉为“解放大军的好后勤”。7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成立,张德生任书记,孙作宾担任了副书记(8月19日,中共甘肃省委在定西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宣布省委正式成立)。
1949年7月至1952年12月,孙作宾担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统战部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省委妇委书记和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务。这期间,他协助省委、省政府主要抓省、地、县的建党建政工作,选拔各级领导干部7000余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近3000人,充实和加强了全省各级领导班子,为接管建政,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了干部条件。
1952年12月8日,孙作宾总结民族统战工作情况,写成《关于甘肃民族统战工作的报告》,报送到中央统战部。当月23日,毛泽东看了该报告后,认为“很有用”,随即在原报告上写了转发各地参考的批语。
1953年1月,孙作宾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兼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54年7月又调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同期还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青海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岗位上,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统战政策,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各族各界人民,为完成青海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计划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筹决策,做出了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1957年到1958年,整风反右斗争在全党全国展开。1958年1月3日至3月8日,青海省委召开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后他被贬职为青海省图书馆馆长。继而又被清除出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被任命为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壮心不已,官休志不休,名休实未休,勤勤恳恳,笔耕不辍。他先后撰写了10多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珍贵的党史资料,为陕、甘、宁、青党史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财富。
2002年8月1日,他在西安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人物评价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孙作宾参加党和革命70多年来,一贯顶风反“左”,虽屡遭危难,仍然坚韧不拔,刚直不阿,敢于说实话,说真话,不说假话,不随波逐流,堪称实事求是的楷模,坚持真理的典范。作宾同志这种高尚的品德,是值得全党同志学习的。
参考资料
孙作宾.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孙作宾同志.兰州市党史办.
孙作宾-序.西安事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6 21:5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