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民
剧作家
孙德民,剧作家,原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代表作品包括《李保国》、《赛罕长歌》等。
艺术经历
孙德民的创作始于农村题材作品。孙德民一直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上大学时,孙德民曾经作为学生党员下村。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和农民一起吃“三两三”——就是玉米秸轧一轧,加上碱面,水磨加工后,蒸成棒子面饼子,一顿一个饼子,一碗白菜汤。1962年大学毕业后,孙德民回到了家乡的承德话剧团工作,随后又去农村待了三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孙德民几乎是一边在话剧团工作,一边扎根农村深入生活。青龙县沙河村、隆化县四道营村等塞北村落一直是他的“生活基地”。即使是后来担任了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孙德民仍然和当地的乡亲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也让孙德民更加深入地见证着中国农村三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雾蒙山》《苍生》《晚雪》《日头日头照着我》等力作,都是孙德民从基层一线走访中获取的“戏剧果实”。
改革开放后,社会思潮更加开放起来,这也为孙德民的戏剧创作打开了新的大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孙德民一头扎入故纸堆,创作了一批以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史料为依据的“山庄戏剧”,从描写青年慈禧“辛酉政变”的话剧《懿贵妃》,到话剧《西太后》《圣旅》《十三世达赖喇嘛》和戏曲《班禅东行》等,在宏阔的历史叙述中,孙德民塑造了一群具有丰满形象的历史人物,也为后来的戏曲剧本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个人生活
尽管已经退休,但是孙德民每天仍然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河北电影制片厂二楼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几乎总能见到他的身影。“每天坐在这里写写东西,就是我最幸福的事。”孙德民说。
获奖记录
从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的河北梆子《百合岭》到讴歌民族大团结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从反映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艰难历程的《雾蒙山》到探索“话剧民族化”的成功实践《成兆才》;从生动反映时代楷模感人精神的河北梆子《李保国》到全景式展现河北塞罕坝生态建设故事的话剧《塞罕长歌》……“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全国话剧百年突出贡献艺术家称号……孙德民自1962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50多年里先后创作了50余部戏剧和10多部影视剧,默默耕耘,获奖无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11:16
目录
概述
艺术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