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汉卿(1913~2012),山东牟平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市委农委会委员,泗水县委书记,日照县委组织部部长,滨海地委组织部部长、滨海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渤海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参与新泰、泰安、莱芜、泗水等地组织发动抗日游击队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及青岛市委第二书记,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党委书记。
人物生平
孙汉卿,曾用名孙德祥,1913年生,山东牟平县人。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原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党的十二大代表,1984年12月离休。孙汉卿同志,青年时代,就读于烟台益文商业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接受先进思想影响,于1932年先后参加反帝大同盟和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在校期间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社联先进青年组织,积极参加了北京“一·二九”抗日爱国等历次学生运动,参加游行、示威、宣传等抗日爱国活动。1936年他在清华大学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无法继续学习,因而辍学,参加革命,投身到抗日战争洪流中。
1937年8月,他受党组织派遣任山东鲁中工委主要负责人,在新泰、泰安、莱芜、泗水等县组织抗日游击队,1938年在新泰率领50余名游击队员参加由黎玉同志领导的徂徕山起义,起义后任八路军四支队中队党支部书记和指导员,后又任泗水县委书记。1939年至1945年期间曾先后任中共派往国民党69军暂编第一师工委书记、日照县委组织部长、鲁中一区委五地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滨海地委组织部长、滨海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负责组织工作,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培养壮大了抗日干部队伍,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任滨海地委副书记、渤海区党委委员、常委、组织部长,这期间兼任滨海支前司令部政委时,动员发动青年,组织发动群众支前,支援了前线。他早年参加革命,经历了秘密工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艰苦斗争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调任中共青岛市委工作时,主要分管党的组织工作,后又分管工业,抓了恢复生产、增产节约、开展民主改革、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工作。1958年10月,他受当时青岛第一书记滕京禄(1963年定为反党分子、坏分子开除党籍)的陷害,定为右派反党集团头子,并株连爱人(定为右派分子)一同下放监督劳动。他在受到打击,身处逆境时,始终相信党组织,坚持斗争,不断向组织申诉和揭露滕京禄的罪行。1963年真相大白,他与爱人获得彻底平反。
他于1963年9月甄别平反后,分配担任中共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协助党委书记、校长成仿吾同志领导山东大学的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他平易近人,深入基层,特别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文革期间,他又受到残酷的迫害和冲击。在恶劣的逆境中,他依然坚强地挺过来。1975年彻底平反后,调华东石油学院任中共党的核心组组长,主持学院工作。1978年3月又调回山东大学任党委书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他精神振奋,心胸开阔。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带领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大力加强党风、校风建设,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并大量引进师资,建立干部学习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至1984年,在吴富恒校长和孙汉卿书记的领导下,山东大学处在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这期间,山东大学由原有9个系13个专业,发展为16个系38个专业,教师达1445人,本科生达8284人,研究生达562人,外国留学生达102人,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孙汉卿书记,自中共山东分局改为山东省委(1954年)后,担任历届山东省委委员(文革中除外)、省人大常委,1983年至1984年12月任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共十二大代表,1984年12月离休后任山东省老年学会会长。2012年2月24日6时在济南逝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