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璋,字琴泉,寒玉斋主,江苏无锡人,1949年10月1日生于上海市。现为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德州印社副社长。
个人简历
孙鸿璋,字琴泉,号梅石斋主,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老家(原籍)就在江苏太湖边上,在浓郁醇正的江南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孙鸿璋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同时更为江南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名人的遗迹珍宝所熏陶,如无锡的梅园、惠山的泥人、苏州的刺绣、宜兴的陶壶、福州的石刻、广东的瑞砚、徽州的木雕,尤其是景德镇的瓷器。孙鸿璋的父亲五十年代就在景德镇瓷器厂工作,因而孙鸿璋自小就与众多的瓷器为伴,渐渐积累了大量的艺术经验,在沉醉于这些民族瑰宝的同时,也萌生了学习、继承、开拓和创造自己人生艺术道路的志向。
拜师学艺
1962年,少年孙鸿璋真正开始了自己追寻艺术的梦想。当时主要还是打基础,在上海师从齐秋琴、周志高、黄聿风等老师学习书法、国画和篆刻,后来专攻篆刻。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时老师所教的仅仅是方法,甚至有的师傅所使用的篆刻工具都对学生保密,基本全靠个人的努力和悟性。孙鸿璋酷爱篆刻,又天资聪明,在同学中崭露头角。孙鸿璋说,如果不是后来的“文革”,他完全有把握进入浙江美院学习。历史可以改变世事,但改变不了一个人对艺术炙热的追求。“文革”后,孙鸿璋来到德州这片热土安定下来,开始了自己艺术的创作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定居德州
在德州,他又师承
石可、陈学智、邹振亚、
陈左黄、苏白等诸位先生,继而系统地学习了祖国的传统艺术,并从青铜、玉器、陶瓷、木刻、石雕、古文字学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艺术修养。数十年来,他融古熔今,博采众长,广泛涉猎,篆刻大进。除了篆刻,他又开始了创作微雕,以刀代笔,以石为纸,字体从0.5毫米到0.2毫米,他的微雕艺术充分诠释了“精微”一词的艺术内涵。
艺术追求
孙鸿璋说,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反映、个性的表现,学习艺术要选择与自我个性相近的去学习和发挥,然后去探索自己的路。当时德州黑陶已经闻名国内外,孙鸿璋就探索着,在黑陶上进行再创造,融书法、绘画、篆刻、微雕等多种艺术样式于一体,在黑陶上直接雕刻书法、人物、图案、微雕等。通过精雕细刻,使作品表现出华丽多姿、清雅精微和浓厚醇正的装饰美,大大提高了黑陶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毫厘之间万千气象。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客观地说,在秦汉玺印的时代,当时的印工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铸造的仅是实用的印章会有那么多审美含量,明代诸贤在间隔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之后,这才有意识地发现了玺印的审美价值。
在孙鸿璋看来,中国文字随着时间和空间的绵延和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醇正和空间的雄浑厚重,虽几经历代更迭变迁,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文人知识分子,成为他们心灵和精神的寄托。
艺术成就
孙鸿璋的篆法即取秦汉古玺印,明清诸家流派。印风平整透逸中见古朴自然。篆书喜金文,力追沧古奇崛之意。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尤其是孙鸿璋在艺术创造上的博采众长、广泛涉猎,使他的篆刻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颇具大家风范。他的篆刻作品辑录《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全国印社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年鉴》、“颜公祠”、“邢侗纪念馆”、“王羲之故居纪念馆”等均有收藏。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毫厘之间万千气象。除了篆刻,孙鸿璋的微雕是他的另一片艺术园地。在孙鸿璋眼中,宇宙无限大,无边无际,宇宙无穷小,无内无尽,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正是微言大义,至理名言。微雕艺术家要做到手到、心到、意到,三者达到高度统一,连续运刀,处于一种忘我境界;要细心、专心、耐心缺一不可,必须“三心合一”。微刻的创作,不仅要讲究刀法,更重要的是意在刀先,情在刀中,微观在握。微刻是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全凭感觉而创作的,因此要达到这种境界,别无他法,只有苦练。此外如果没有在书画方面相当的造诣也是不可想象的,孙鸿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具有坚实的书法和绘画基础,因而在微刻时才能凭借一支铁笔,在印石上纵情驰骋,左右逢源。
从七八十年代在0.5毫米的空间刻一个字,到九十年代的0.3-0.4毫米之间,到现在的0.2毫米,孙鸿璋极道互进,成就斐然。近年来创作的敦煌人物、仕女人物、《红楼梦》人物等系列黑陶刻盘,古代名家书法、古代文学名篇、古代诗词等刻陶,以及古文观止、《孙子兵法》三十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论语、佛经等系列微雕刻石,等等,曾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为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友人、艺术家珍藏。
退而不休
功夫在印外艺术在心中,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孙鸿璋从艺四十余年来,其微雕作品已达几十万字,篆刻也有数百方,直到如今依然刀耕不辍,不知疲倦。有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感觉无所事事,而他退下来后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现在,他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篆刻、书画、微雕分阶段集中进行创作,篆刻三个月,书法和绘画三个月,再进行微雕三个月,这样能使自己的注意力和灵感更集中,也能充实人生。孙鸿璋以自己的追求不仅充实了生命,更提升了艺术。
孙鸿璋说,工夫在字外,在印外,一个篆刻家、微雕家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就很难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孙鸿璋就对唐宋诗词、古文观止、茶文化、酒文化等格外喜爱,那些美妙的诗句让他满口生香、百读不厌,丰富的民族文化更是让他找到了进行艺术创作的新的突破口。之后,他再把这些民族文化的精神瑰宝用篆刻和微雕表现出来,在各种艺术样式中取长补短。比如,孙鸿璋把花鸟画、山水画的素材,用印章的形势表现出来, 做出的花鸟篆、山水篆、泰山名胜篆等系列篆刻就别具一番韵味,那些满口生香的古文诗句在放大镜下更是清晰可见,意味隽永。
勇往直前
无论是篆刻还是微雕,都是一份苦差事,它要人具有深厚的书画基础、金石知识、文学底蕴、文化素养等等,以及特有的悟性,精熟的笔墨、刀法技巧,水滴石穿的韧性,耐住寂寞的苦旅。孙鸿璋说,搞这一行必需能坐得住冷板凳,耐住寂寞,否则很难达到多么高的造诣。孙鸿璋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从不为时风所动,不管流行什么,他都一如既往地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
生活中的孙鸿璋不计名利,甘于淡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走过的路,要留下点东西”。他说,艺术的追求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创新,淡泊与执著,为拓宽自己的艺术不断探索研究,埋头实践,因为学无止境,艺术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