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孝感雕花剪纸),湖北省
孝感市孝南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孝感雕花剪纸的雏形可从距孝感城区二十公里的云梦睡虎地秦摹出土的漆器上初见端倪,当时许多漆器都有用银箔镂刻的各种花纹贴在器壁上,说明秦汉时期,楚地就有用镂空花纹作装饰的做法。
西晋时期,史料中出现了有关孝感雕花剪纸最早的记载,西晋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可见,早在西晋时期,剪纸已成为荆楚一带流传较广的民间习俗。
孝感雕花剪纸在唐宋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一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宋代严有翼编著的《艺苑雄黄》中有“大人七日贴人于帐,重人也”的记载 。不过,当时的剪纸艺术,还未萌发出对美有意识的追求,大多是作为一种崇拜物的代号装饰出现,而这些装饰又多与祭祀有关。
至明代,孝感的剪纸艺术日趋成熟。
清代为孝感雕花剪纸的盛行时期,清光绪八年(1882年)编纂的《孝感县志》记载:“十五日为上元,道家以此日为天官赐福之辰。俗或绘冠带一人,横持一纸,书:天官赐福,粘于屏壁”。另外,在当时的孝感农村,每年闹元宵、看花灯时,小姑娘、俏媳妇们多会手捧针线盒,唱孝感当地流传的《请七姐歌》,向七仙女讨巧,并诚邀心灵手巧的七仙女下凡共度元宵佳节,剪纸绣花已成为孝感当地妇女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清代以后,孝感剪纸技艺由使用剪刀剪制发展为用小刀刻镂。
民国时期,孝感的雕花剪纸艺人明显增多,有人专门从事剪纸花样批量生产销售。还有一部分以剪纸为副业的民间艺人(多为农民),他们忙时种田,闲时才外出卖花样,补贴家用。
文化特征
基本特征
孝感雕花剪纸在民间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已形成以下基本特征:
(1)植根于社会,来源于民间,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与民俗民风素密相连,体现出乡土地方性。
(2)题材广泛,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凝聚着作者的美好祝愿。
(3)不拘形似,神形兼重,大胆概括,构图丰满。
(4)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融合了南北之长,兼有质朴秀丽之感,具有共存性。
(5)伴随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既继承了传统,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显现出传统和时尚相融合。
(6)不仅继承和发扬本身的艺术特色,同时还不断吸收其他如版画、国画、速写等艺术形式的优点,体现了其多元性。
(7)由于剪纸工具较为独特,剪纸艺人总是以平面眼光看世界,从侧影、动势、黑白阴阳调配中造型构图,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
(8)因材料原因,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剪刻完工后必须让作品“提得起,贴得上”,具有“以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特点。
表现主题
孝感雕花剪纸造型秀美,古朴大方,不同于北方剪纸的写意豪放、主题单一,其讲求细腻逼真,一幅作品往往包含多个主题,在欣赏时,要认真思考,仔细想象,才能领会创作者的意图。如传统方形枕花剪纸《麒麟送子》,作品中一个孩童骑在一只麒麟上,头顶是凤凰飞舞,身旁是祥云飘然,其间杂有代表福寿的“万”字,寓意福寿降临,麒麟脚下是两棵树木和盛开的花朵,还有两只鸟踩在树枝上鸣叫,名曰“喜鹊报春”,剪纸周围还饰以许多花鸟虫鱼等,表达了“春到人间福满地,麒麟送子到家门”的主题。
线条特征
孝感雕花剪纸线条舒畅,精炼顺畅,线面相间,疏密有致,阴阳互用,作品效果质朴灵秀,细腻传神,秀丽精美。与北方剪纸的粗犷夸张、雄浑简洁不同,孝感雕花剪玲珑断透,纤细秀美,想象丰富,以物比心,以形传情,大胆概括,形体完整,既讲形似,又讲神似,注重灵性。如传统吉祥剪纸作品《龙风呈祥》,其图外有形,形中有景,线条舒展圆润,阴阳对比分明,简练的线条加以纤细的装饰,做到了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均衡对称,虚实有致,整幅作品,外轮廓是对称的图案花形,里面龙与凤对舞戏火球,龙身周围的祥云,凤旁边的牡丹,动静结合,构成了龙飞凤舞的画面。
刀法特色
孝感雕花剪纸是以“雕刻”为主的工艺制作方法,略别于剪刀剪花,是用自制小刺刀将纸放在特制的蜡盘上刻镂而成,它可以一次制刻十余张,俗称“雕花,亦称“刻花”“切花”。对于孝感雕花剪纸的雕刻手法,老艺人总结了如下经验,即:“茎如花线叶圆润,花蕊突出破功严,虫鸟眼睛要认真,刀法流利见功能。”其中,破功严谨是孝经雕花剪纸的一个特色,破功也叫“开片”“枕刀”,它从传统的镂空手法演变而来,主要表现龙的身、凤的羽、花的蕊、鱼的鳞等,塑造出的形象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色彩特征
孝感雕花剪纸主要以单色剪纸为主,这种方法是指在单色纸上进行镂刻的剪纸,单色剪纸对颜色没有限制,根据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色彩。喜庆气氛一般用红色,丧葬剪纸则多为白色或蓝色,单色剪纸有单色木刻的效果,是一种朴素、明快的表现式样。
制作工序
制作工具
孝感雕花剪纸有“剪”和“雕”两种制作工艺,工艺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其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剪”是用剪刀和纸制作而成,图案简练、粗犷。“雕”是将纸放在蜡盘上,用小刀镂空雕刻而成,一次可以刻二十张,其图案秀美、精细,需要的工具有蜡盘、刻刀、磨石、粉袋等。
主要工艺
制底稿:艺人根据需要雕刻的内容,设计出底稿,利用复印机复制留存原稿样,取复印件或调节尺寸大小雕刻制作。
固定:将设计好的画稿用订书机或纸捻固定在雕花纸上,固定时,尽量在周围和空白处上钉,以免在雕刻时错动。把准备雕刻的剪纸固定好后,用水适度湿润,再在剪纸上平压重物,等到剪纸板成了半湿润状态,即可雕刻。
雕刻:动刀雕刻之前,要在蜡盘上扑上一层粉,以免纸和蜡盘粘连。在雕刻过程中,要求握刀要紧,下刀要准,用刀要灵,走刀要稳,破刀要整,磨刀要快,烫刀要平。雕刻顺序是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难后易,先细后粗。即先刻复杂的部分,再刻简单的部分,最后按画稿线条全部雕刻完毕,将空白的纸去掉,下掉外框,一幅孝感雕花剪纸作品便完成了。
题材作品
孝感雕花剪纸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主要创题材包括:民间传说类,比如《福禄寿禧》《福寿双全》《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吹箫引凤》《状元及第》《花好月圆》等;历史故事类,如《蔡文姬》《苏武牧羊》《赵炎求寿》等;以及寓意生活吉祥如意的民俗风情类,如《鞋花》《帽花》《枕花》《帐帘花》《涎兜花》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孝感雕花剪纸是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同时记录了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孝感雕花剪纸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孝感雕花剪纸手工剪制的工期长,经济价值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孝感当地传统民俗的日渐淡化和剪纸需求量的不断减少又进一步将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推向困境。在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的现实背景下,孝感雕花剪纸濒临失传,急需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使其振兴。
传承人物
管丽芳,女,汉族,1954年3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剪纸(孝感雕花剪纸),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申报。
保护措施
1952年,孝感市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积极开展剪纸的保护推广工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孝南区文化馆获得“剪纸(孝感雕花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孝感雕花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孝南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3年,孝感雕花剪纸作品《孟宗哭竹生笋》获得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展览金奖。
2007年,孝感雕花剪纸作品《海瑞》在中国浙江象山廉政剪纸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
2009年,孝感雕花剪纸作品《吉祥喜花》获得湖北省迎新年剪纸展览“金牛”奖。
重要展览
1954年,孝感雕花剪纸作品《贺新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展览”中展出,之后被选送到东欧各国参加展览、展销。
1986年,孝感雕花剪纸作品《百凤图》在“中国首届艺术节”中展出。
孝感雕花剪纸作品《花引蝶》,曾被运往苏联、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展出。
2007年,孝感雕花剪纸作品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国风归来》大型剪纸艺术展览活动中展出。
作品影响
1988年,孝感雕花剪纸为题材的专题艺术片《一剪美人间》被选送到巴西参加国际影视展评,获得“第五届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特别奖,《槐荫记》被选为此次艺术节宣传画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