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图》是北宋著名画家
李公麟在约1085年创作的绢本水墨画。该画以《孝经》为内容配以插图,充分展现了李公麟绘画和书法的雄厚功底。
《孝经图》(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是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在约1085年创作的
水墨画。
《孝经图》为
绢本水墨画,该画尺寸为:21.9 x 475.5 cm。
《孝经图》 附有《
孝经》中摘录的文字内容(《孝经》创作于约公元前200~350年),其传授着一个简单却又永恒的主题-
孝道。
宋代时期,孝道是当时所推崇的
儒家标准之一。该水墨画加入了李公麟对孝道的理解。李公麟的作品也代表了当时
文人墨客的时代特征:道德宣传,博览众长和书法功底。
从《孝经图》的题词来看,该画作也代表了李公麟当时希冀
告老还乡的心境。
在李公麟的《孝经图》中可以看到宋人以书法来翻译古人模拟
自然的画法。据《
宣和画谱》(1120年)记载:(李)始画顾(
顾恺之)、陆(
陆探微)与
张僧繇、道玄(
吴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凡古今名画,得之则必摹临,蓄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画,无所不有”。公麟画不从
模拟自然开始。他简化了
古人模拟
物象的人物技法,以书法线条来描述创新。他以顾恺之的线条画法为根据,创造了不用
色彩,只以墨笔勾勒线条来表现事物的“
白描”画法。据
米芾《
画史》记载,“《女史箴》横卷在刘有方家。”米家有顾画“天女长二尺五;李公麟见之赏爱不已”。在重建
古典画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吴道子)的法规中,李公麟特别发扬了顾的平匀而完整的线条和吴的有轻重转折的笔法。既不用色彩,也不取“明暗阴影”渲染晕淡法,而是直以笔墨来运转通变。《宣和画谱》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所谓“立意”就是“诗言志”的意思。李的画,诚如
孙过庭《
书谱》(687年)所云,“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所以,公麟说:“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自公麟后,元明文人“写意”不注重模拟描述,而专意描述艺术家对不同时代环境的个人反应。
女史箴图孔教“
诤谏”的历史论说上产生了“
立意”与“言志”的共鸣。《
孝经》第十五章曰:“昔者天子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净于君。”北宋朝政中常有太后当权,可与《女史箴》时代贾后弄权相比。在
宋仁宗、
宋英宗朝(1023—1066年),大臣时有诤涑。在专制时代,臣下诤谏,虽说当仁不让,实是性命交关之事。李在《孝经图》中,描述了君臣激烈诤对一幕。图3中皇后紧立皇上旁边,皇上勃然大怒,即将拂袖而起,而诤诤有词的臣下,依旧站地不让。旁立侍臣的衣纹,以沉着的“
铁线”篆来描绘。中间诤斗的主角,衣袍激扬飞舞。孔教伦理的一切道德力量和教诲语言,都生动地表现在李公麟的笔墨之间。
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
舒州(今
安徽潜山)人。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
宋神宗熙宁年间中进士,官至
朝奉郎。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其天赋极高,又博学勤业,
书法飘逸具晋人风韵,擅画人物、山水,尤精画鞍马,更以
白描画法独步当世,被评者推为宋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