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战国孟子及其学生创作语录体散文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出自《孟子》中的《滕文公上》一章,孟子藉此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政治图景。该章亦体现了孟子的“外王”意识: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有机会就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作品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1),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2)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3)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4),厥疾不瘳(5)。’”
作品注释
(1)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2)成规:齐国的勇士。
(3)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的学生。
(4)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5)瘳(Chou):病愈。
原文翻译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本善,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天下的)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规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吧。’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把这个国家治理好的。《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作品赏析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大纲,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性善”的内容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五上》)的论述中就已经展开了;在《告子》和《尽心》两章中亦有相关阐述。
“称尧舜”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所极力宣扬的“仁政”。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自然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是在鼓励他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因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皆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圣人与我同类)。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有机会就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作品出处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参考资料
滕文公章句上.文言汉语网.
孟子.古诗文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16:0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