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继炎,煤矿机械专家,我国煤矿机械厂设计工作的开拓者,水力采煤设备研制和煤矿采掘运输
机电产品科研开发最早的技术行政领导与技术决策人之一。先后主持13个煤矿机械制造厂、33个矿区中央修理厂以及许多煤矿专业厂和非煤行业厂的新建与改扩建设计,为建立中国煤炭工业的机电设备制修手段、适应煤炭生产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孟继炎,字汉丞,出生在一个濒临没落的地主家庭。13岁进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父亲去世。此时他意识到封建大家庭就要解体,不能依靠家庭,只有发奋求学,学习自然科学,掌握一门技术,将来才能适应国家需要,个人也才有前途。由此,1924年9月他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读书至1931年9月毕业。
早期成长经历
1931年9月,在同济大学毕业后,孟继炎留校工厂任管理助教半年,后在上海求新造船厂机器部和捷成洋行机器部任工程师,毕业后的实践,使孟继炎有接触实际巩固书本知识、接触工人增进工人思想感情的机会。
1935年9月,孟继炎经人介绍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技术司炮兵科任技术员,后迁往汉口、
重庆,任炮兵科技术研究处技术员。1938年至1940年曾奉命去匈牙利实习考察火炮军械技术。回国后,先后在重庆兵工署、沈阳兵工署、上海兵工署从事技术工作。后来担任上海兵工署第六十一厂任副厂长期间,孟继炎看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是
南京国民政府却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挑起了内战。此时孟继炎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幻想在事实面前彻底破灭了-。他毅然拒绝随南京国民政府撤往台湾,并加入护厂行列。1949年3月,孟继炎脱离了兵工署,转至上海通用机器厂(现上海汽轮机厂)任总工程师。
报效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刚逾不惑之年的孟继炎感到中华振兴的希望来到了,报效国家的时机也真正到来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他积极准备投身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50年4月调至华东工业部学习待命。1950年5月,出任抚顺人造石油厂总工程师,参加火热的恢复修建工作。1952 年7月至1954年3月,先后任抚顺矿务局设计处、沈阳煤矿设计院抚顺工作组(后改为十三科)主任工程师,从此开始了他为祖国生产建设和科研事业贡献力量的二十余年煤炭生涯。1954 年被评为国家技术级二级工程师。
1954年4月,孟继炎调任上海煤矿设计院工程师室主任、总工程师;1959年1月任上海煤矿机械设计院(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总工程师。孟继炎是中国煤矿机械厂设计、水力采煤设备和采掘运输
机电产品开发最早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由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考察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孟继炎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60年4月他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实现了。他由一名曾经“远离政治组织”的老知识分子转变为一名具有
共产主义觉悟的技术行政领导干部,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知识分子集中的设计院引起强烈反响,特别对中老年知识分子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教育作用。入党以后,孟继炎更是自觉地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学习和修养,团结和带动科技人员、职工群众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设计研究任务。
1975年孟继炎在上海病逝。
成就荣誉
中华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煤矿,除开滦、抚顺、淮南、焦作、大同、阳泉、淄博、枣庄等矿外,规模都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全是笨重的体力劳动作业。由于长期掠夺式开采和战争的破坏,回到人民手中的衰败不堪的煤矿绝大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8年全国原煤产量仅2010万t,1949年增至3243万t。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煤矿全面恢复生产,进行老矿技术改造和部分新矿建设。为了适应煤矿生产建设与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尽快增强煤矿
机电设备制修手段,提高机械化水平,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煤矿机电设备制造厂和矿区中央修理厂的建设。具有机械专业扎实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孟继炎,从1952年在抚顺矿务局设计处就接触、领导煤矿机械制修厂的设计工作,是第一代此项专业设计工作的开拓者。
1954年4月调任上海煤矿设计院后至1965年,总工程师孟继炎先后主持过张家口、淮南、郑州、西安、徐州、鸡西新厂等13个煤矿机械制造厂和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安徽、江苏、江西、黑龙江、吉林、陕西、四川、内蒙等省区的33个矿区中央修理厂以及许多煤矿专业厂(如矿灯厂、安全仪器厂、专用设备厂等)和非煤行业厂整体车间的设计。这些设计,多数是新建的,少数扩建或改建,这些厂的建成使中国煤炭生产所必须的机电设备制修手段基本得到合理布局,如今大都发展成为煤炭行业的骨干企业,为中国煤矿机械化的大发展、提供采掘运输机械化装备打下基础。
孟继炎主持煤矿机械制修厂的设计工作,从学习消化前苏联经验开始,结合国情摸索创造自己的设计方法与规程,在完成部、院下达的各项任务中带出一支专业技术队伍。1954年,苏联专家鲍尔兴(Попъщин)讲授工厂设计的规程与经验,主要是按确定的生产与投资指标进行初步设计的方法,但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怎么搞,专家没有讲授。为了探索机厂设计的规律和路子,大家根据国情和工厂设计的具体要求,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对各项工艺过程进行标定与记录,广泛收集设计必需的相关资料,如对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制作典型零部件的工艺卡,研究每道工序,对工时进行解剖,匡算需要什么设备、需要多少机床,需要配备多少人,以便确定车间规模和结构。这一切都为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拓宽思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理厂的设计亦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即根据需要维修的设备数量、使用寿命、维修周期,导出维修工作量的大小和所需设备类型与数量,确定修理厂设计规模与具体要求。这个煤矿机械制修厂设计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有关设计资料,后被纳入煤炭部的有关设计规范,应属孟继炎与技术人员在长期实践中的创举。
机厂设计的类型逐步增多,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日趋复杂,工程要求不断提高。继而对设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孟继炎从实际情况出发,拟定和实施一套机厂设计的质量标准。严格评审和落实质保措施。1959年对机厂设计项目质量进行评审:扩初设计甲、乙级占80%,按车间评定甲、乙级占84%,按专业评定甲、乙级占90%,受到建设单位的好评。
孟继炎在大量的机厂设计任务中,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推敲与把握设计的先进、合理与安全性,一丝不苟力求优良的设计质量。在设计工作中他注重处理学习外国经验与从国情出发的关系,重视科学实验和实验手段的建设,把握住选址、交通、总体规划和布置的审定;因地制宜确定最佳方案和合理的工艺指标;严格控制用地用工、节约“三材”,贯彻“六新”(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理论、新风格)设计。
孟继炎坚持新东西一定要通过实验和试用证明行之有效,而且现场要具备必要的条件,才在设计中采用。某机厂的建筑设计,原采用薄壳、折板、砧拱等新结构和硅酸盐中型砌块、芯棒基础等新工艺,孟继炎经深入分析,从现场实际出发进行了取舍和修改;上海第三钢铁厂老转炉车间扩建工程采用分段流水设计法,多边形钢砼屋架、格子式双支柱和迭合式预应力50t吊车梁,还针对江边软地基采用带形基础,这一切都是经过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所以得到了当时苏联专家鲍尔兴(Попъщин)的肯定和赞许。
社会评价
恢复工作
1949年5月,上海回到人民手中后,孟继炎被留用并委以一定的职务,处处受到信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今昔社会巨大反差与强烈对比,激起了孟继炎的工作积极性和高涨的情绪。通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教育、理论学习的提高,特别是看到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国际地位提高、经济迅速恢复、百业兴盛。孟继炎亲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党,他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和感情,从思想上自觉靠拢党组织并积极争取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积极投身各项社会改革和政治运动中,经受锻炼与考验。为支援经济建设,连年认购公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降低粮食定量和薪金;在双反运动整改阶段,除对自己在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上存在“求大求全”脱离实际的思想主动暴露外,并积极处理群众意见,落实整改内容。
严格律己
孟继炎自觉地以一名共产党员要求自己。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和请示问题,注意与同志们交换意见。他关心
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支持专业技术人员的正确意见,宣传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党的立场,分清大是大非,做了很多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
工作态度
孟继炎工作踏实,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为人谦虚,没有架子;生活俭朴,办事稳重;平易近人,温和可敬。他严于律已,看到不对的地方,一般都能中肯地提出批评,助育了良好的院风。在职工中他享有很高的威望,上下都亲切尊称他为“孟老”。
关怀青年
孟继炎特别关怀年轻一代技术人员的成长,对他们关心爱护、严格要求。早在50年代初,他就倡导组织专业技术学习,要求年轻技术人员结合工作每年撰写1~2篇论文,不断地总结以提高技术水平。对孟继炎的指导和教诲,如今仍有不少老一代技术人员仍记忆犹新:“从孟老身上可以看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与道德风范。他策励我们奋发向前!”
个人简历
1908年1月20日 生于山东省长清县赵官镇(现属齐河县)。
1924-1931年 在上海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
1931-1932年 任上海同济大学管理助教。
1932-1933年 任上海求新造船厂机器部设计工程师、上海捷成洋行机器部装配柴油汽车工程师。
1933-1935年 任上海同济大学任力学(材料模型)助教。
1935-1949年 先后在南京、汉口、重庆、沈阳、上海等地国民政府兵工署从事技术工作。
1949-1950年 任上海通用机器厂总工程师,1950年4月调至上海华东工业部。
1950-1954年 任抚顺人造石油厂总工程师、抚顺矿务局设计处、沈阳煤矿设计院抚顺工作组(后改为十三科)主任工程师。
1954-1958年 任上海煤矿设计院工程师室主任、总工程师。
1959-1975年 任上海煤矿机械设计院(现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总工程师。
1975年7月20日 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