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1902-1976)现代作家。笔名东郭迪吉、林麦、林默等。山东诸城人。1924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开始了文艺生活。1927年赴武汉,参加全国总工会工作。1928年与蒋光慈、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太阳月刊》。后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与冯乃超、夏衍等组织艺术剧社。抗战时期,曾领导过抗日宣传队和广西国防艺术社的抗战戏剧工作。1941年在桂林与夏衍等合编出版《野草》半月刊,同时主编《艺丛》月刊。1943年从桂林撤退到贵阳、昆明、重庆各地,在昆明曾编《妇女旬刊》,在重庆编《西南日报》副刊、《大众报》的《漫画漫话》旬刊、《新民报》的《艺术周刊》等。1947年到重庆西南学院任教。后赴香港。与秦似等人恢复《野草》半月刊,参加创办《小说》月刊。1949年到北京,参加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先后在出版总署任总署图书馆副馆长、书刊编审。1954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幻灯编辑室主任。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诗集《候》、《残梦》,小说集《冲突》,杂文集《长夜集》、《赤偃草》、《水泊梁山英雄谱》。1961年编写了历史剧《李慧娘》,作品塑造了一个为伸张正义而复仇的女魂李慧娘形象。孟超因此剧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1976年含冤而死。
人物生平
孟超(1902—197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孟宪棨,笔名有迦陵、迪吉、东郭迪吉等。山东省诸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幼年时读过私塾。辛亥革命后,入县城高小,毕业后升入济南中学,后因参加学潮被开除。“五四”运动时期受《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影响。1924年到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受当时瞿秋白、张太雷、任弼时影响,进一步接触马列主义,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并开始了文艺生活,在写作方面曾得到茅盾、陈望道的指导。开始在郁达夫主办的《洪水》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一些散文和短诗,出版了一部诗集《候》。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赴武汉,参加当时全国总工会工作,与蒋光慈、阿英等人开始商量组织太阳社,但因武汉的政治变化,未成。1928年和蒋光慈先后回到上海,同阿英重新组织了太阳社,创办了春野书店、《太阳月刊》,同时还出版了小说集《冲突》(1929年,上海春野书店)、诗集《残梦》(1929年,上海春野书店)。太阳社遭到反动派的查封后,曾在《大众文艺》等刊物上发表小说和诗歌,参加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和冯乃超、夏衍等人办艺术剧社。抗日战争时期,在五战区领导过抗日宣传队,并负责过广西国防艺术社等抗战戏剧工作。抗日战争后期,反动派对进步艺术团体进行压迫,便以杂文的形式揭露、抨击其反动统治。
1941年在桂林出版了《野草》半月刊,出版杂文集《长夜集》(1941年,桂林文献书店)和《赤偃草》(1942年,桂林集美书店),历史小说《骷髅集》(1942年,桂林集美书店),同时还主编《艺丛》月刊。1943年从桂林撤退到贵阳、昆明、重庆各地,除参加文协外,大部分时间从事教书和编辑工作。在昆明曾编《妇女旬刊》,在重庆编过《西南日报》副刊、《大众报》的《漫画漫话》旬刊、《新民报》的《艺术周刊》等。1947年在重庆西南学院任教。由于国民党的迫害,去香港,与秦似等人恢复《野草》半月刊,并为《商报》、《大公报》、《文汇报》副刊写稿。同时又与楼适夷、以群等人创办《小说》月刊。此期间还写出杂文集《水泊梁山英雄谱》(1950年,上海学习出版社),以杂文形式,借古喻今,讽论时事和人物。1949年初由香港经朝鲜到北京,参加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工作。后在出版总署先后任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和书刊编审。1954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室副主任、幻灯编辑室主任。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编写了历史剧《李慧娘》(北京人民出版社),成功地塑造了李慧娘这个申张正义的复仇的形象。该剧在当时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政治意义,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