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一诺(拼音:jì bù yī nuò)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
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於梁楚间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季布一诺”。
成语故事
季布是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帮助项羽多次击败刘邦的军队。他非常重信用、讲义气,当时在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不愿得千金,愿得季布一诺。”
后来,项羽兵败,汉高祖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且下令,有敢收留隐藏季布者,就要论罪诛灭三族。可是,季布在楚地有极好的声誉,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冒着危险收留他、帮助他。
开始,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了,将军如果能听我的话,我才敢献上计谋;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听他如此说,便同意了。于是,周氏把季布的头发剃去,并用铁箍套住他的脖子,给他穿上粗布衣服,将他放进运货的大车里,连同周家的奴仆几十个人,一起送到鲁地卖给了朱家。
朱家看到此人时,心里知道是季布,于是将其安置在田庄里劳作,并且告诫自己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奴仆的,并且一定要给他和你同样的饭食。”
安排妥当后,朱家便乘坐轻便的马车前往洛阳,进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趁机问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竟然这么急迫地追捕他?”滕公说:“季布多次帮助项羽围困皇上,皇上十分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到他。”朱家问:“您看季布是什么样的人?”滕公答:“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而且为人讲信用也重义气,在楚地声望很高啊!”朱家说:“做人臣的各为其主使用,季布被项羽差遣使用,所做的一切完全是职责范围内的事。项羽的臣子难道可以全部诛杀吗?如今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凭着个人的私怨去追捕一个人,这不是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胸襟的狭小吗!况且凭着季布的贤能而朝廷追捕又如此紧急,他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向北逃到胡地或是向南逃到越地。由于忌恨勇士而资助了敌国,这不正是伍子胥最终能够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吗?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这个道理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是躲藏在了他的家里,于是便应允道:“我会尽力一试的。”
不久,滕公等到适当时机,便按朱家的意思奏明高祖。高祖认为很有道理,便赦免了季布,还召见了他,任命他做了郎中的官职。
成语寓意
信用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人情投资。季布因为一诺千金,所以获得了美好的声誉,这声誉成了他终身受益的无形资产,在他遭遇汉高祖悬赏追杀的险恶窘境里犹能死里逃生。试想,如果他没有一诺千金那样的美誉,就没有人愿意去舍身冒险的帮他,正是他的诚信播下了种子,使之在民众里发芽,开花,结果。民心向善,诚信为本,季布的路才越走越宽,即使逃亡,天也不绝他的去处。
成语运用
“季布一诺”指汉季布重视诺言,讲信用,凡答应了的就不改变,故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之美誉。后以“季布一诺”比喻说话极有信用,也指极有信用的诺言。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明·陆采《明珠记·吐衷》:“昔聂政一言而破面自决,季布一诺而千金不移。”
明·李攀龙《刘处士墓表》:“处土为人,在儒侠之间。里中少年,多时时窃藉其名以行。某欲攘其邻善田,即伪为邻人券,而行钱处士家,愿得季布一诺。”
清·许兆椿《代刘可亭同年寿某公序》:“见义必为,发言有中,季布一诺,气盖贤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