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学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介绍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结果分类和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分类。
含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通过学习,我们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变化,如从不会游泳到会游泳。当然,有些学习不会在我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会影响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改变我们的行为
潜能,如宗教信仰;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如学会游泳后游泳技能将终身不忘。药物、疾病、疲劳等因素也会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暂时的,因此不能称为学习,如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提高成绩,学生因疾病降低学习成绩等;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有时候个体的生理成熟或衰老也会引起行为产生持久改变,如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这是由生理成熟引起的,与经验无关,所以不能称为学习。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规学习,如有计划的训练或练习,学校的学习等;另一种是随机学习,因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如幼儿被开水烫一次就知道开水不能摸。
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
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和动物的学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众所周知的“尝试错误说”“顿悟说”就解释了人和动物都具备的学习方式。
然而,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又有着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不仅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这是人与动物学习的根本区别;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动物做不到的。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分类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因此,对学习分类比较困难,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学习分类。下面介绍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
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现象极其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进行分类研究。1965年他出版《学习的条件》一书,该书经三次修订再版,最后一版的书名为《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他在书中提出了学习的层次分类和学习的结果分类两种分类方法。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信号学习最典型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桑代克和和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这类学习的代表。
(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很多动作技能都是由一系列分散的动作组成的。如跳远,从助跑、踏板、起跳到落地,这种学习就要用到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如对句子的理解、造句等就属于此类学习。
(5)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如比较狮子和老虎的异同点的学习就是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如对“鸟”这个概念的学习。
(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形成多个概念的连锁。
(8)解决问题的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系统几乎涵盖了人和动物的所有学习类型。加涅认为,由简单到复杂的这八类学习中,每一后继学习类型都是前一学习类型更加复杂的表现,前者向后者发展,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提高。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认为教学不仅应该考虑学习的情境和过程,还应考虑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哪些学习结果。他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做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实际上这五类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其顺序可以随意排列。加涅认为,按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下表列举了五种学习结果及其相应的行为样例。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及其行为样例
智力技能表现为运用符合或概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这是学校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教育内容,从低级的读、写、算的基本言语技能到高级技术性技能,构成了智力技能的各个水平。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这是用以自我调控其内部学习过程的方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认知策略与智力技能是有区别的,智力技能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指向学习者的外部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而认知策略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指向学习者的内部世界,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认知策略不指向具体的外部内容,而是普通地适合于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通过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将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如何有效地学习。
言语信息是一种能够“陈述”的知识,也叫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与智力技能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知道“怎么做”有关。如学会如何通过奏鸣曲的旋律识别出一曲奏鸣曲是一种智力技能,而学会一支奏鸣曲是讲述什么的则是一例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即操作能力,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如个体学习写字、溜冰、开车、跳绳等。很多基本的动作技能在我们早年的生活中就已习得,成为个人全部技能中的一个“极少需要意识控制的部分”。尽管学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智力技能的学习,但学校的学习中总是包含各种各样的动作技能,从小学儿童学习写字到绘画、唱歌、舞蹈、打球等。
态度是影响个人对特定人、事、物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被称为“情感领域”的学习。我们通常期望学校培养学生诸如合作、分享、责任感等社会所赞许的态度和热爱知识、积极学习、自信等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态度。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是通过接受学校所传授的经验学习的,可根据教育系统中传递内容的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知识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它是来自反映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这种经验既包括描述性经验(陈述性知识),也包括操作性经验(程序性知识)。学生有了这种经验,就可以解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这种经验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和做得熟不熟练的问题。
行为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通过习得行为规范,学生将形成一定的态度,培养相应的品德。
由此可见,学习知识、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习行为规范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学会做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