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海书楼创建于1923年,楼主为清末翰林
赖际熙,原以“尊崇孔道,羽翼经训”为宗旨,初名“崇圣书堂”,后仿广州阮元学海堂的建制,更名为“学海书楼”。
香港学海书楼创建于1923年,楼主为清末翰林
赖际熙,原以“初尊崇孔道,羽翼经训”为宗旨,名“崇圣书堂”,后仿广州阮元学海堂的建制,更名为“学海书楼”。该楼藏书1,900余种,26,809册,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邓又同先生编有《学海书楼藏书目录》。 香港遗老赖际熙为首,会同陈伯陶、陈望曾、苏志纲、冯博庵、罗元燮等,向香港绅商游说,劝其出巨资,购经籍,并由陈伯陶、何藻翔、区大典、赖际熙于每星期轮流讲学,初租赁坚道XX号楼一层,前半藏书,后半讲学。藏书每日开放,任公众阅览。不久,得到绅商赞助,踊跃捐款,得四五万港元,购般含道18号洋楼一座,一层讲学,一层藏书,另一层则
租赁与人,收取租金以作电灯、工役开支。复购得广州市清水濠盛季莹的藏书及《粤雅堂业书》、《图书集成》、《四部业刊》等。设藏书凡四五万册,以俞叔文为司理。在1946年后,绅商仍有捐助,其后新大会堂建成,港府将全部图书迁往。
学海书楼,是由赖际熙太史于1923年创办,他是汉学专家,
辛亥革命后移居香港,任教于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赖际熙太史毕生旨在传扬中国
国粹,聚书授学。在1963年前,原址在上环般含道。 其国学古籍有1,900余种,总共34,600多册,在楼址搬迁之隙,赖际熙太史将之藏书全部借存于香港大会堂图书馆。在2001年,特藏再移迁到香港中央图书馆九楼参考图书馆,供读者参阅。学海书楼的藏书多数已经绝版。
学海书楼是香港地区早期的私立图书馆。1923年由居香港的清代太史赖焕文创设。宗旨是“发扬国学,保存国粹”。除将藏书供公众借阅外,还举办国学讲座,聘请知名学者每周讲学,形成常例,至今不废。该楼藏书主要是国学古籍,系自购、捐资购置或捐赠的,因图书日增,得殷商名流资助购楼藏书,并作讲学场所。到1963年,书楼经年日久需要改建,征得香港市政局同意,将全部图书长期借存于大会堂图书馆,供群众阅览。藏书有
经史子集等古集1,900种2. 6万多册。书楼现设董事会,掌理日常事务。
赖际熙(1865-1937),字焕文,号荔坨,增城市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攻读于广州广雅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总纂。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
中华民国,他移居香港,谢绝国事,专心从事教育和国学研究。
民国四年(1915)曾参与纂修《广东通志》,后与陈念典、湛桂芬总纂断限于宣统三年(1911)的《增城县志》,又编有《清史大臣传》、《崇正同人系谱》、《赤溪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