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
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方法
学生减负是指:轻负担中小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需要减,不是一个单一问题,涉及的是教育观、人才观和相应的机制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大问题,它的落脚点是人的问题。
发展时间
1955年教育部就已给学生的减负发过文;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2000年被视为教育的减负年,2000年1月8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教育部门就中小学减负问题发布的第49道金牌令,减负也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负担危害
第一、摧残了人性。稚嫩的肩膀背负沉重的书包,只是平常行囊;早起苦读,直到挑灯夜战,也只是家常便饭,没有发自内心的喜好,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在所谓的学习面前学生们被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他们的东西,童真、兴趣、活动、欢笑,甚至劳动,唯一留给他们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考试、再考试。这样的学习生活是对孩子的虐待,对人性的摧残。
第二、损害了发展。从个体讲,损害的是学生个人的发展;从整体讲,损害的是国家民族的发展。过重课业负担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发展,最显性的表现是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起早摸黑的学习生活,使学生的睡眠不足,锻炼时间缺乏,身体日显羸弱。比较隐性的是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心理障碍,厌学症、恐学症出现的频率也不断上升。而且由于学校、学生、家长都以考试指挥棒作为导向,凡要考的都不断加码,凡不考的一律靠边,导致现今学生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开阔,动手创新能力弱,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过重课业负担不但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既有广博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制胜权。而应试教育制造的课业负担居高不下,屡禁不止的怪圈教育连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保证不了,又何谈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产生原因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呼声愈来愈高,全国自上而下都在为之作积极的努力,可为何中小学生的负担非但减不下来,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呢?原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有三条: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归因错误。从2000年以来,全国上下开始对减负动了真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纷纷出台“刚性规定”,对减负工作予以严格管理和监督。这些“控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这只是暂时的,且反弹厉害。因为学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评价机制,以素质教育的教法去破解应试教育的考试,显然永远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驱使,缺少正确的目标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受功利主义驱使的主要是学校、教师。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现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教育质量就有可能被简化成教学质量,进而再被简化成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当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仅是以他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时,没有一个教师会对分数掉以轻信,而对分数重视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同样,学校不是孤岛,为求立足社会,它必然要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当社会仅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的优劣时,学校又怎能超脱于尘世之外?受实用主义驱使的是家长。不可否认,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家长。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是每个家长的职责,子必须成龙,女必须成风的思想顺理成章。可是成龙成风,鹤立鸡群又谈何容易?那么忍痛给孩子加码便成了每一颗关爱孩子的善良之心所作的必然选择。
看问题缺少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把减负看成是教育内部的事,将问题绝对化、孤立化。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看事物要树立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减负问题亦是如此。有这么一条因果链也许能发人深省:负减不下来教师、学校不同意家长不同意社会不同意竞争不同意。如果此链成立,那么就很容易理解教师与学校产生功利主义,家长产生实用主义的根本原因。学生的负担所以减不下来,就是因为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缺少正确的人才观,“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因而减负决不是教育内部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人才观的问题。
减负方法
应该说,给中小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有效解决好减负难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积极寻求对策。
1、端正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背后,是教育观、人才观等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所以端正思想的对象是全社会,而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这个对象如果把握不准,一切可能都成纸上谈兵。真正能够让学生减负的是社会,特别是社会的用人机制,所以如何看待人才,是能否将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如果人才标准整齐划一,导致的结果不是人才的巨大浪费,就是人才的极度稀缺。为什么我们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却制造不出最先进的产品?是因为我们缺少熟练使用机器的工人,缺少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思想,缺少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机制,更缺少尊重和正确使用这类人才的社会环境。另外,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成才观念今天仍有巨大影响,许多家长的价值体系中只把成功理解成就是做官或者有份好工作。很少有家长清楚地考虑一下根据孩子特点帮助选择成才之路;很少有家长在考虑孩子的未来时认真地想过他是否会有快乐的人生,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的强烈的成功焦虑症,使得孩子在背负社会压力的同时还得承载家长的压力。因此只有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端正思想,务真求实,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才能真正屏弃封建的人才等级观念,才能遏止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学历、只重文凭不重能力的虚荣攀比的用人之风,才有可能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从源头上切除学生过重负担的制造点,减负工作也才有可能真正产生实效。
2、强化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减负问题也如此。政府要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加强对教育及相关问题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在教育机制、课程设置、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社会用人机制等方面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营造有利于减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从而真正解放学生,使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生机和活力,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证。
3、完善考试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并举的升学机制。一考定终身,单一的升学考试制度伴随了我们多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制度为选拔人才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尊重人、关心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看,单一的选拔性的考试制度既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体现全体学生公平发展的权利,它是导致学生过重负担的直接原因,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讲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切实际的政策导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有力抓手和根本措施之一。
4、实施新课程标准,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过重负担最显性的表现是作业多,导致作业量偏多的关键原因是教材的繁、难、偏、旧以及考试的偏题、怪题、难题。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想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更多地注重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中的体验、领悟,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获得,注重学生的个性弘扬与创新能力,在生动活泼中发展学生,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变负担为乐趣。
5、改革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估体系。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仅仅改革考试制度而不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显然是不够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够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教师、学校滋生功利主义的温床。正是我们对教师、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上过分地强化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才导致教师和学校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如何让学生取得一个好分数上而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应具备的其他素质的培养,进而又把这种偏激的追求化作了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所以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就必须对现行评价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评估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所述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更多的偏重于以人为本的角度,更多的着眼于跳出教育看教育,试图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给减负问诊把脉。其实进一步深化教育内部改革,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高中段招生规模,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等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里不再赘述。
6、学生在情感方面,两性方面认知不到位,忘家长老师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7、减负意味着对自己孩子和学生的关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3 11:02
目录
概述
发展时间
负担危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