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阮公体三首
唐代刘禹锡诗作
《学阮公体三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五言律诗。此诗共三首,第一首说明了自己亲身经历忧患之后才知道直道之难行,第二首表现了作者虽当衰节却仍不改其壮志的胸怀,第三首慨叹现实虽然昏暗但仍要守节不屈。三首诗分别从三个时间点上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理想的看法,是作者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其人生观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范,运用了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曲折隐约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作品原文
学阮公体1三首
其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2。
只言绳3自直,安4知室可欺5?
百胜难虑敌6,三折7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焉8能慕9己知10?
其二
朔风悲老骥11,秋霜动鸷禽12。
出门有远道,平野13多层阴14。
灭没15驰绝塞16,振迅17拂18华林19。
不因感衰节20,安能激壮心?
其三
昔贤21多使气22,忧国不谋身23。
目览24千载事,心交25上古人26。
侯门27有仁义,灵台28多苦辛。
不学腰如磬29,徒使甑30生尘。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白话译文
其一
我年轻时就有着远大的抱负,遵奉直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只说法度如绳丝毫不能苟且,那知道搞阴谋的人卑鄙恶毒?
百战百胜不一定能认清对手,多次折臂却可以学到些医术。
一个人如果没经过什么波折,他有办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吗?
其二
飒飒秋风感奋了伏枥的老骥,冷冷秋霜激动着在冓的鸷禽。
老骥要驰骋,哪怕路途遥远;鸷禽想翱翔,何惧天空层阴。
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奋飞的鸷禽掠过彤红的枫林。
若不是有感于衰节的到来呵,我怎么能够激动起壮志雄心?
其三
古贤都坚守着正直的气节,忧国忧民从来不谋求私利。
我目览青史搜求前贤事迹,我的心和他们连在了一起。
说什么“侯之门仁义存”呵,他们是窃国大盗只知为己。
我不学腰如磬折的下流相,哪怕我甑里生尘釜中生鱼。
创作背景
《学阮公体三首》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为模仿阮籍的《咏怀诗》之作。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坚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因此作者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作继续战斗的准备,三首诗都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表现。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其一
第一首总结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得来的经验教训。诗人少小就胸怀大志,崇尚直道,不从流俗。但是,因为涉世未久,阅历匪深,所以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变幻无穷的政治风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诗人把政治斗争想象得过于简单,把斗争的对手估计得过于善良,不曾料到他们会大搞阴谋,会暗售其奸。这是诗人自我总结的政治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诗人懂得“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的哲理,面对失败不消极、不悲观,从“失意”中认识自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积极准备继续投入战斗。
其二
第二首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着力勾画了“老骥”和“鸷禽”的形象,卒章显志,交代了勾画这两个形象的意义,将全诗所抒发的感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曹操的流传千古的绝唱。其所以见佳,不但在于它“以彼物比此物”,突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写了曹操的宏图大志,而且更在于它可以被不服老的人们为言己志而顺口吟诵,可以被人们为了形容他人的老年笃志而信手拈来。刘禹锡对这两句诗特别喜爱,不止一次地将其溶入自己的诗文之中。诗并不是简单地把古典化为自己的诗句之中,而是挥动大笔,给古典赋予了某些新义,勾画了一幅“老骥驰骋图”,并把这幅图与“雄鹰翱翔图”互相迭印,使老骥和鸷禽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是诗人就骥驰鹰翔而发的议论,是诗人对老骥和鸷禽的由衷的赞叹,是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这十个大字,使全诗主题鲜明,使全诗感情激荡。
其三
第三首描绘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这四句诗使读者看清了诗人是以“昔贤”为榜样的,诗人从“昔贤”身上汲取了力量,他也是“忧国不谋身”的。“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嘲讽了王侯们只知窃国。诗人说他们唯名是求,唯利是图,绞尽脑汁,甚是辛苦。这两句切中古往今来的时弊,把诗人所处的社会的腐败现实揭露得体无完肤,鞭挞得入骨三分。“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抒发了诗人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
《学阮公体三首》运用了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即所谓的“厥旨渊放”),曲折隐约地表达思想内容(即所谓的“归趣难求”)的。
名家点评
现代文史家华钟彦:“有自悔语而无颓丧情,有振奋意而无骄傲情,有清刚气而无遁世情。语言质朴无华,而无锋芒刺眼,真是学阮公体象阮公体,胜阮公体。”(《刘禹锡诗文赏析集》)
现代文史家瞿蜕园:“此必禹锡初遭贬斥时愤激之词。”(《刘禹锡集·名家选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795),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众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2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