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The Palace of Tranquil Longevity),位于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作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寝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宁寿宫开始改造为归政临朝受贺之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造完工。
历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规模营建宁寿宫,作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寝宫。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开始改造宁寿宫,作为归政临朝受贺之所。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宁寿宫改造完工。
清嘉庆七年(1802年),宁寿宫内多处建筑修葺。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宁寿宫内阅是楼拆去月台,改安踏跺。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宁寿宫内阅是楼拆东西配楼,改建厢廊。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宁寿宫内阅是楼修整。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宁寿宫内多处建筑重修。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将宁寿宫作为寝宫进行修建,其中将宁寿宫部分宫殿外檐围廊由龙凤和玺彩画改为苏式彩画。
1979年,将宁寿宫部分宫殿外檐围廊重新修缮,将苏式彩画恢复为龙凤和玺彩画。
建筑格局
宁寿宫分为外朝、内廷和花园三部分,宫殿建筑以寓意长寿、祥和为主题。宁寿宫最南端为
九龙壁。外朝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
皇极门、
宁寿门、主殿
皇极殿、后殿宁寿宫。内廷建筑可以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
养性门、
养性殿、
乐寿堂、
颐和轩、
景祺阁。东路为休憩娱乐区,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
畅音阁、
阅是楼、
寻沿书屋、
庆寿堂、
景福宫、
梵华楼和
佛日楼。西路为游赏区,即
宁寿宫花园,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
衍祺门、
古华轩、
遂初堂、
萃赏楼、
符望阁、
倦勤斋。
主要建筑
外朝建筑
内廷中路建筑
内廷东路建筑
宁寿宫花园
文物价值
宁寿宫的建造展现了乾隆帝对归政后闲适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潜藏着他作为一个文人天子的精神寄托,是研究清
乾隆帝和清乾隆时期建筑的主要实物。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包含宁寿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爱新觉罗·弘历,在位时间(1736—179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于
雍亲王府。清世宗
雍正皇帝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自小受祖父
康熙皇帝的钟爱,养之宫中。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密建其为皇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为和硕宝亲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
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较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较久的皇帝。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卒于
养心殿,年89岁。卒谥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
清东陵之
清裕陵。
太上皇宫
宁寿宫是
乾隆帝自视功德圆满,为履行他不超过祖父康熙帝61年在位时间的诺言,决定在宫中建造的太上皇宫殿。在建造时,乾隆帝将这一太上皇宫建造为具备朝贺、寝居、敬神、游乐、赏戏等全部功能,并且囊括此前下江南所见的奇珍异宝与美景。
清嘉庆元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乾隆皇帝兑现了他18年前的诺言,将皇帝位传给了儿子
永琰。尽管乾隆退了位,却仍住在
养心殿,而没有按照清廷的礼制,在禅位之后移居它处。清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驾崩于养心殿。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25岁时登基移居养心殿,直到89岁去世,他在这里一共生活了64年,而原为“太上皇临御之所”的宁寿宫,却一天也没有住过。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宁寿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8、101、103、124、128、观光1线、观光2线、观光3线路公交车,在神武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宁寿宫约2.9千米,驾车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