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月,蒋介石扣押胡汉民,此举引发反蒋各派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形成严重的宁粤对峙局面,双方一度剑拔弩张。经过和平会谈,蒋介石宣布下野,成立以
孙科为行政院长的新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宣告取消,双方实现和解。
事件经过
广州开府后,作为广府军事后盾的陈济棠,积极联络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进行反蒋军事部署。1931年6月2日,广州国民政府常委会决定,由陈济棠兼任新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下辖余汉谋、香翰屏、李扬敬的第一、二、三军,李宗仁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陈策、张惠长分任海军和空军总司令。在粤、桂2个集团军中,以粤军的实力较为雄厚,共有150个团,并有空军、海军配合。桂军仅有72个团。两广将领商定了出兵讨蒋的军事计划:粤军与桂军联合进攻湖南衡阳,粤军对江西取守势,香翰屏师和李扬敬师分别布防于东江和北江,朱为珍的新编第一师则调往江西,其余部队出征湘南。桂军每月由粤省提供80万元出师费。桂军在粤军退出广西后,派夏威为梧州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行营主任,接收粤军退出的地盘,组织兵站筹备处,将邕、梧各地军用品转运桂林,以备反蒋行动之用。
6月12日,广州民国政府举行“北伐”讨蒋誓师大会。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下达入湘动员令,以第四集团军任前锋,第一集团军先头部队新编第五独立旅陈铁坚部也同期进抵湘南,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吴奇伟部2个团进驻祁阳,其余到达零陵,第三军李扬敬部亦向湘南进发。粤、桂军入湘后,蒋介石亲自到江西调兵遣将,令顾祝同、刘文岛等入湘与何键部一起阻击粤、桂军队。13日,粤、桂军5万人进攻湘南,在衡阳与顾祝同部激战,次日攻克衡阳。湘南局势一时异常紧张。
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三省。大敌当前,宁、粤双方被迫自我克制。20日,粤、桂军决定停止入湘作战,撤回原防,蒋军也由湘返赣。
在“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口号下,宁、粤双方皆表示愿意停止军事行动,和平解决争端。这样,宁粤分裂的局面便向“宁粤复合”的格局逐步转变。9月19日,蒋介石通过李石曾、张继和吴铁城致电广州政要,劝粤方停止反蒋活动,接受和平。次日,南京国民党中常会再次致电粤方,重申和平意愿。21日,广州国民政府通电全国,提出“促蒋下野,以挽危亡”,另组统一的国民政府、一致抗日的和平主张。同日,广州国民政府分电蒋介石、张学良,促蒋即日下野。在双方均有和平意向后,9月25日,粤方代表汪精卫、孙科、李文范和宁方代表陈铭枢、张继、蔡元培共赴香港议和。因双方在许多问题存在重大分歧,故和谈过程充满矛盾斗争。粤方提出解决时局的3个方法:(1)蒋介石下野;(2)取消广州国民政府;(3)以统一会议产生统一的国民政府。同时提出释放胡汉民的要求。宁方代表也提出3项原则:(1)粤方如能负责可迁来首都,改组中央,蒋介石个人可以下野;(2)如粤方不能负责,广东政府自当取消;(3)欢迎各方合作。宁方代表同时提出在南京召开和平会议,到时才讨论蒋介石个人的问题。粤方代表认为在南京开会不妥,主张会谈地点应在上海,并由保持中立的第十九路军担任宁泸警备部队。双方争执不下,未能达成一致。30日后继续会谈,由于双方代表均作出让步,于10月5日达成释放胡汉民,蒋介石下野日期由蒋自定,十九路军调抵上海后粤方代表即行赴泸参加和平会议等六项协议。
10月11日,蒋介石同意释放胡汉民。14日,胡汉民获得自由,离开软禁地南京抵达上海。当晚粤方在接到胡汉民来电后,决定派代表出席上海和平会议。21日,粤方代表汪精卫、孙科、李文范、伍朝枢、陈友仁等抵达上海。27日,上海和平会议召开,宁粤双方就外交、党政军及蒋介石下野等问题展开协商。经10天谈判,会议达成3项协议:
(1)宁粤双方各自召开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选举的中央委员均有效,并在南京联合召开四届一中全会,产生新的中央政府;新的中央政府产生后,广州国民政府自行取消。(2)国民政府主席由四届一中全会推举年高德劭者担任,不得由军人充当。(3)撤销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改设军事委员会统率全国军队。另外,粤方同意宁方意见,不要求蒋介石在新政府成立之前下野。
上海和平会议后,宁、粤双方各自筹备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11月12日,南京的四全大会开幕,通过了追认《恢复党籍案》,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表示了一定的宽容与团结精神。18日,粤方的四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胡派、汪派、孙派等为争夺中委名额而明争暗斗,甚至大打出手。胡派在陈济棠的实力后盾下占据上风。汪派代表认为利益受损而首先离场,去了上海。孙科、李文范等人也在其后退席离穗赴港。粤方四全大会陷入僵局。为此,胡汉民火速从沪到穗进行调解,并到港与孙科商榷。12月1日,广州四全大会得以继续,大会同意承认历届120位中委与南京四全大会选出的24位中委的资格,并增选24名新中委。5日,广州四全大会收场。
1931年12月7日,在胡汉民领衔下,粤方的中执委驰电南京,要求蒋介石下野,并表示蒋不下野,粤方中委不会到京参加四届一中全会。15日,蒋介石通电下野。同日,国民党中央临时会议准其辞职,推选林森代理国府主席,陈铭枢代理行政院院长。
12月22-29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宁、粤双方经过1年多的纷争对抗,终于在蒋介石下野后坐在一起。虽然如此,会议还是一波三折。会议开幕不久,吴稚晖即作挑战性发言,称东北事件“南京绝未卖国,卖国者另有其人”,暗示粤方是勾结日本侵略者的卖国贼。孙科为此愤而离场赴沪,引起会议混乱,后在于右任、何应钦、李济深的劝慰下重返会议。经过一番争执,会议通过了《改进党务决议案》、《关于中央政制改革案》、《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案》等10多个法案,并通过以下决议:(1)推举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于右任、叶楚伦、顾孟余、居正、孙科、陈果夫9人为中执委常委,叶楚伦为秘书长。(2)选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33人为国民政府委员,孙科、陈铭枢为行政院正、副院长,戴季陶、刘芦隐为考试院正、副院长,张继、覃振为立法院正、副院长,伍朝枢、居正为司法院正、副院长,于右任、丁惟汾为监察院正、副院长。(3)通过中央政治会议组织原则,推选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3人为中央会议常委,轮流担任会议主席。这次会议后,国民党内各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1932年元旦,统一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1931年12月31日,粤方发表通电,宣布取消广州非常会议及广州国民政府,遵照国民党四全大会决议,设立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及军事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常委由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刘纪文、李扬敬5人组成,西南政委会常委由唐绍仪、肖佛成、邓泽如、陈济棠、李宗仁5人组成。1932年1月4日,“西南两机关”正式挂牌办公。这样,宁、粤对立表面上结束,但“西南两机关”的存在,使两广地区实质上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凭实力支撑“半独立”局面的陈济棠,仍然可以在“合法”旗号下实施其南天霸业,并把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