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贙碑,是隋朝正议大夫宁贙的墓碑,全称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 此碑高118厘米,宽79厘米,碑额十二字四行于首,下方就书正文。正文楷书三十行,每项三十九字。宁贙生于陈宣皇帝太建五年(573年),卒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年仅35岁,死后葬于广东钦州七星坪(今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新明村委会石狗坪)。
清道光六年秋(1826年),当地农民犁地时发现此碑。但不知道是一件重要历史文物,弃在路边。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
许乃济在广东钦州七星坪发现此碑,运回钦州城,移置州学尊经阁第二层楼墙上,妥为安置。并由钦州知事郑荣作隶书题跋一行,刻于碑阳末行之左。
1939年5月,日寇多次滥炸钦城,钦州人民恐碑不测,从尊经阁墙上取出,将碑移至沙坡村挖土埋藏。日本投降后,钦州人民怀念此碑,派人挖取,但遍找不获,失踪长达十余年。1956年,钦县人民为了寻找此碑,召开了县知名人士座谈会,会上符宗玉提供线索,才于沙坡村秦珠浦菜园内挖出。这块古碑是我国南方地区少有的。该碑后经
广东省人民政府下通知上调到广州,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鲁迅纪念馆)珍藏至今。
宁贙碑的出土,对增补校对史籍和宁氏家族史提供了可靠史料。如《隋书》,《新唐书》,《北史》等记载有宁猛力和宁长真父子情况,再往上溯,即无线索可寻,而该碑文却记有宁猛力父亲宁逵和宁猛力第二子宁□的史迹。
宁贙于开皇十四年(594年)授“大都督”,仁寿二年“增上仪同三司”,其年“改为正议大夫”。再如,晚籍对宁猛力职务,认为隋时是“钦州刺史”,宁贙碑则提为“安州刺史”,因为当时钦州还称为“安州”,所以史书对宁猛力的官职就搞错了。同时史书记述宁猛力时皆以“越人”,“蛮夷”相称,如《新唐书·南蛮传》等章节,都把宁氏当作古代聚居岭南的土著民族,即百越中的一部。宁贙碑却刻着:“公讳贙,字翔威,冀州临淄人也(今山东省临淄)”。碑文为探索宁氏家族提供了新的可靠材料。同时还记载有“开皇十四年,帝以公,衣冠子胤,远来入朝,既秉诚心,宜升戎秩,厚赠缣缯,篇加享礼”。这更说明宁猛力命他的儿子宁长真于他死后入朝气的。宁贙碑碑文于大业五年(609年)撰著,此《隋书》编撰完稿时早27年,比《新唐书》更是早451年,所以宁贙碑对校正史实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