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中村傩戏,江西省赣州市
宁都县地方传统戏剧,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中村位于琴江、梅江两江合流形成的三角地带,位于赣江上游,是古代中原通往东越的咽喉之地。古代时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那里也是客家先民流通云集之地,同时也把中原的傩文化带入宁都县当地。
三国时,孙权为扩充南疆,派兵平定北越,“嘉后禾五年,便在距中村仅一步之遥的营上新建了阳都县。”由此,有了中村一带历史上的辉煌。但到了宋末元初之后,这里冷落下来,成了一块有地无人耕的荒野之地。从而为明清之际大量外地客家迁居此地,创造了良好条件。傩戏就是在明代时传入。
文化特征
在宁都中村傩戏的表演动作中,有类似道教的“踏”“采灵”等步伐。其动作简单原始,但粗旷、热烈、火暴。虽无行当之分但有男女之别。不论演什么角色,都要安戴面壳。面壳根据剧中人物形象用木头雕琢而成。演员在演出时靠身段动作区别男女。音乐较简单,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曲牌有“一字锣”“三锤锣”“反弹锣”“小波浪”“小元宵”等。服装有两种,红色代表男性,绿色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黑的头巾包扎。道具整体都较简单,大都用木头制的剑、令、令箭和其它道具。
每一个节目的内容基本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表演剧目中的故事和人物,后半部分主要是为信民祈福。
宁都中村傩戏相当于其它地方的傩戏,有它的自身特点:
1.演出地点和路线是固定的:对哪一天什么时候到哪里,演出哪个节目,哪里吃早饭、中饭、晚饭,甚至连在哪里住宿都是确定的,没有任何可更改的地方,400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
2.演出和乡绅驱邪相关。这里的乡绅或出神,就是把神主庙中光华福主菩萨抬到各村去游行,其它菩萨用箩抬着同行。每到一村便将菩萨摆上大堂或屋坪里,让该村人装燃料供奉,较神圣,有傩戏传人吟神词,同时傩戏也随之上演。傩戏演出结束后,要等到深夜人静时,举行送神仪式。在仪式中,将代表邪恶之身的面壳送到河边,以示将邪恶驱入河中随水流去,以保一方太平。
3.演出和为民祈福相关。每一个节目后半部分都是民祈福,有的还有观众参与。例如:当演出《太公钓鱼》一戏时,中途庙会头首会将演出道具——纸剪的鱼等向观众出售,而许多妇女就会争先恐后的去买。她们将纸鱼拿回家后,先在灶头放一下,然后拿去拌猪食和鸡食。据说这样可以保鸡猪不发瘟、六畜平安。又如《打冬易》一戏,中途会有许多妇女手提白线争着挂在演员手中,当年12个月就挂在12根线,如有闰月就挂13根线。2根线两尺以上,线头要扎一个红包,包里装有钱币(多少由挂线人自定)。仪式中称之为挂线,据说可保大人小孩长命百岁。
4.活动涉及面阔,声势浩大。凡是域内的主要自然村、主要姓氏宗,饲傩戏班都要去。常是数千人上路,有抬菩萨的、扛神旗的,吹鼓手、打三眼铳的、抬戏箱的、演傩戏的、挑米箩的等。一路上神旗引路,唢呐锣鼓齐鸣、铳炮喧天。每到一村就要用三眼铳或喜炮迎送。每到一村必演傩戏。
代表剧目
中村傩戏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剧目,由余顶万成立傩戏班传承下来。代表剧目:《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判官醉酒》《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张飞祭枪》《傩公傩婆》《点魁星》《孟姜女》《小尼姑下山》《水漫金山》《纸钱》《和合》《金刚》《杨戬》《关公》《日莲救母》《文王方贤》《闯辕门》《龙氏女》《赖公射月》《王卯醉酒》《判官点书》《打冬易》《太公钓鱼》《钟馗斩鬼》《打安乐》《打保安》。
分布地区
宁都中村傩戏主要流行于江西省赣州市
宁都县、
瑞金市下属的
黄石镇、对坊镇、
瑞林镇的60多个自然村。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宁都县是早期的客家摇篮,有着浓郁独特的客家乡风民俗,黄石中村客家傩是其客家民俗的典型代表。黄石镇中村的傩戏是赣南地区现存的傩戏,是客家文化的瑰丽宝藏,是人们研究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活化石”。
传承状况
傩戏的剧目在其悠久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样式,而为配合剧目制作的傩面具也达108个。自城镇化推进以来,中村古老的傩戏活动也在加速消亡,能出演的剧目也仅剩《钟馗斩鬼》《打保安》等7个独角戏和对子戏。傩面具也因剧目的剧减而不知下落,现存仅为34个且均为明清时代的制作工艺。傩戏团的演出费用太少。傩戏团40个人几乎都在60岁以上。中村客家傩戏的传承仅凭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和正规培训,由于受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较容易出现误传、流失的危险。
传承人物
自从余顶万开创傩戏班以来,在中村及周边村镇能指名道姓的傩戏传承人就有32人,但现存的传承人仅3人。中村傩代表性艺人有郭显椿、郭志耀、郭承财、郭承法、郭承圹、郭承玖、郭秋煊、郭承培、郭仁长、郭长生、郭良玉、郭显余、郭显份、肖水保、肖建生、郭承文、郭团生、肖瑞林等。
保护措施
1998年,原宁都县文化局组织专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的论文《黄石中村傩戏剖析》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4年,在宁都县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整理了部分宁都中村傩戏剧目,并组织专人进行排练。
社会影响
2004年11月18日,宁都中村傩戏在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开幕式进行了表演。
文化轶事
相传700多年前,距中村三华里的瑞金县丁陂乡山潭村的福主庙(供奉华光菩萨)毁于火灾。该庙福主变成一只飞天雕子(即小鸟),飞到中村屋后古樟树上哀鸣。村民驱之不走,用鸟铳轰也不走,且越轰叫声越哀,连续数天不止。村民觉得奇怪,一位老人对鸟说:“如果你是三潭村的福主神,就请不要哀叫”。鸟果然停止了哀鸣。老人复问:“如果福主神愿在我村安身,就请准三次圣珓”。说完老人拿出铜币当珓,果然连准三次圣珓。同时又从树上掉下一本唱本。于是全村人敲锣打鼓把“福主老爷”迎进村,临时安了个神位,以后又在其位置上建起了座福主庙,依照山潭福主庙的模样塑了一堂神像。后来此庙毁于大火,现庙是在明代年间建造。经多次维修仍完好。傩班供奉的祖师是“西川灌口清源妙道真君”。
参考资料
宁都中村傩戏.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