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气,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也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
内容简介
失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越外,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视听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煽也;气意者,五脏之使候也。故耳目淫于声色,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淫蔼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弗越,诚使其耳目清明玄达,无所诱慕,气意虚无和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利,精神内守,形体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何足见也!故其出弥逸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历爽;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故嗜欲使人之气衰杀,好憎使人之心劳倦。疾至,即志气日耗也。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谓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长得生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自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敢极,即失至乐矣。
常用的守气方法有:
1.推弩法:即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用姆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1~3min,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2.搬垫法:即在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如用拇指搬针,即用食指垫针。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如配合补泻者,用于补法时,针尖要往里按着,搬垫的角度要小;用于泻法时,针尖要往外提着,搬垫角度要大。
气的重要性
老君的观点
老君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妥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过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圣人尊之弗敢越。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养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已。故曰至人。即神以求,无不得也;即神以为,无不成也。
气在道教中的观点
道教认为血气乃人之精华。气充盈则祸患不能于,邪气不能侵。人由于耽于嗜欲,精神消耗,内气亏损。因而修道者必须内守血气,固本培元。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只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这种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元之气。气在身、心、气、神四者的关系中,虽不及神重要,但就意气和骨肉的关系来看,意气的重要性显然是在骨肉之上。太极拳认为意气为君,骨肉为臣,骨肉受意气的驱使。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王宗岳《太极拳论》:“虚灵顶颈,气沉丹田。”心意平静,气才能沉人丹田。也只有气沉丹田,也才能虚实阴阳分明。太极拳的桩功特别强调气沉丹田,能够做到气沉丹田,是人的全身心协调运作的结果,分别通过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尾闾正中,就能以意行气,使下盘稳固。
气在太极拳中的观点
太极拳认为“气”贯穿了心意和骨肉,使得有形和无形得以和谐统一。太极拳拳经上所说的“‘气宜鼓荡’、‘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不稍滞’、‘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气做人骨,神舒体静”’等,都是说明气在内外三合关系中的重要性。
意义
守气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占重要地位。因为往往人重心失、惯性被他人化,都是因为自己横劲被炸,自身先失所致。如果自己气机顺达,上到顶,下贯脚,不越矩,对方要借你之劲是不可能的。这时自可心平气和识清对方来意,见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