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伸(1585—1644),字振屈,号葵盟,山东
淄川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任武强知县。县滨滹沱河,多灾。伸筑堤以防。擢御史,巡视京、通二仓,清其积弊。崇祯初官至
太仆少卿。有《柱史草》、《黉麓漫吟》。
人物生平
安伸,字振屈,号葵盟。淄川县道口庄(今属罗村镇)人。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六岁时,随其祖辈从莒县迁来淄川。刚刚安下家,长辈就让安伸进私塾读书。19岁开始能写文章,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举,三十五年成了进士。
一开始,安伸被派到武强做县令。境内的滹沱河,水一涨就成灾,有一段旧堤损坏了,安伸想办法把它重新筑好,没向百姓征收一文钱,而武强县从此也就消除了水灾之患。安伸关心百姓疾苦,努力减轻劳役和赋税,使百姓安心生产,原本贫穷的武强渐渐成为富县。
后来,他又被调任河间县,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人流繁多,盗匪出没,安伸组织力量捉拿盗贼,打击土匪,判断准确、出手神速,地方治安很快好转,老百姓都惊异地说他像神仙。
万历四十年(1612年),安伸守父丧,三年后,做了阳城知县。时值大旱,安伸率领民众抗旱,获得丰收。在任才五个月,老百姓感恩,建立生祠供奉他。因为政绩突出,他被提拔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京通两处国家粮仓,清理核对、惩治贪污,去除种种弊端。并上呈《议红丸》一疏,抨击李可灼等三人不以国家大事为重,而向皇帝乱进补药以讨好的罪行,同时也对荒淫的皇帝隐隐提出劝告和警示,表明了安伸嫉恶如仇,为正义不避艰险的坚定态度和凛然正气。
后来,他又升为河南布政司理问,又调任江西道御史。离任时,去朝拜城隍,说:“会逢六计匆匆去,留对神明有四知。”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得起百姓,也对得起神明的。
巡按山西时,他曾定下《西行约言》一则,预定这次巡视要做的事情、要达到的目的,结果一件一件,都扎扎实实做到,绝不是一纸空言。巡视皇城时,他铲除奸邪,去除弊端,心怀忌恨的人放出狠话恐吓他,他却毫不动摇。
当初,有位官员叫
耿如杞,因为不拜太监魏忠贤生祠被打入牢狱,安伸上疏为他喊冤,耿如杞因此被解救。当时魏忠贤一伙势力正强,安伸独独敢相抗,有人为他担忧,暗中劝告,怕他这样做于己不利。安伸厉声说:“向奸臣太监俯首称奴,趋炎附势,那我的万代名节还要吗?”
崇祯元年(1628年),安伸升为太仆寺少卿,掌河南道事。安伸做官清正,崇祯年间定“逆案”(指清查魏忠贤奸党案),安伸竟被定为魏党。兄长安傅为他申辩,说魏忠贤气焰正盛时,无不为其歌功颂德,而安伸却能大胆上疏抨击,他能算魏党吗?实在是被冤枉了。
后来,安伸回到故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生病,病中忽然喃喃而语,用心听,都是家中之事。忽然,他面朝南方,举手抱拳像作揖的样子,嘴里说:“我这颗心无愧于朝廷,无愧于天地,虽然给我加上的罪名还没有昭雪,而了解我的老天却光明晴朗。”说完,就去世了,终年60岁。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众人公推安伸入淄川“
名宦祠”。
个人作品
《柱史草》、《黉麓漫吟》
史料记载
安伸,号葵盟。万历丁未进士。初令武强县,县滨滹沱,涨则为灾。公设法筑堤,邑永赖之。补阳城,祷雨立应。擢授御史,巡视京、通二仓。纠核侵耗,夙弊清焉。时有《议红丸》一疏,其略曰:先帝以焦劳太过,哀痛失节,致成虚赢,寻至大渐。独是崔文升屡以泻药进,李可灼突以红丸进,事有明据,罪断难容。方从哲身为首辅,不急讨贼,而票据以回籍调理,何忍于忘君父之仇,而曲庇此幺小吏哉!当时服为确议。巡按山西,巡视皇城,发奸剔弊。忌者以危辞撼,公不为沮也。崇祯初,升太仆寺少卿,掌河南道事。初耿如杞以不拜魏忠贤祠下狱,公上疏白其冤。有“不拜生祠之强项,反遭无端之囊头”等语,耿即获昭雪。任阳城时,邑人为立生祠。后至康熙丁亥,又公举入名宦祠。所著有《柱史草》、《黉麓漫吟》行于世。
——清康熙《淄川县志·名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