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加利之战
佛罗伦萨贵族军队与伦巴第贵族军队之间战争
《安加利之战》战争事件;是15世纪40年代初佛罗伦萨贵族军队与伦巴第贵族军队之间的战争,结果是佛罗伦萨贵族获胜。另有同名壁画,是达·芬奇受佛罗伦萨市参议会的委托为佛市的维基奥宫会议大厅制作一幅壁画(这座行政公署大厅是根据圣卡罗·西蒙·波莱奥里、米开朗基罗、巴西奥·达·阿格诺罗的设计重建的)。达·芬奇非常乐意承担此一任务,他在圣马利亚大教堂内一间主教室开始构思草图。壁画的主题是1440年的安加利战役,即米兰大公菲里波的上将尼索罗·皮西尼诺率军与伦巴第的一场战争。
其他信息
市政当局绘此壁画是为纪念这次战功。达·芬奇不想用彩笔去为贵族间的冲突歌功颂德,他利用这一题材,着重描写了这种战争的残酷性,他在自己的笔记里称这种战争是最野蛮的荒谬行为。为了揭露它的实质,画家突出战争处于剑拔弩张的时刻,即双方为争夺军旗而进行的一场疯狂厮杀。
据瓦萨里在他的《最著名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传记》一书中对这幅画上形象的描述是:这幅画构图精彩,整个处理非常有力,显示了大师的高度技巧,是大师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除了其他的特色而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场面上不仅是人,连战马也充满着忿怒,互相敌视,现出虎视眈眈的表情。有两匹马把前腿抱在一起,彼此用牙齿厮咬着。其疯狂的程度不亚于争夺军旗的战士。……那个戴红帽的老兵也一手抓住旗杆、高举着战刀,忿怒地咆哮着,疯狂地向两个对手砍去,想砍掉他们那双抓着旗杆的手。
而这两个战士却紧咬牙关,死死地保护着军旗,顽强地战斗着。在地面上,在马蹄缝中,还有两个缩短的人体正激烈地厮打着。一个已被打倒在地,另一个向他扑来,那只握着匕首的手已经举到最高点,眼看就要用尽全力,向敌人的喉头刺去。后者却用双手和双脚拼命地挣扎着,保卫着自己,不受面临的死神的袭击。(根据英译本的汉译文字,其中个别地方的描述与画面有些出入,可能是作者的笔误。)
为了理解达·芬奇的原来构思,我们这里再引述画家自己的一段笔记:战争中尘土飞扬,烟雾弥漫,格斗士脸上痛苦的表情映照着熠熠的闪光,伤兵和受伤的马匹横七竖八,狼藉堆积,飞蝗般的箭雨四处横飞,追击者扬起蓬松的鬈发,马匹拖着死人在泥泞的地上留下深深的沟痕,满地血迹斑斑。在死人和尚存一息的伤兵的身边,到处是破碎的盾牌、长矛、战刀、头盔,滴着血的伤口,以及呆滞的目光,等等。从文字上看,达·芬奇没有把他所设想的情景全部搬到画面中去,正象他的其他一些伟大设想一样,这幅画也始终是一件未完成的杰作。
画上只是四个骑士在不顾一切地挥刀拼搏的场面:一骑士刚刚落马倒地,另一持盾的骑士准备落荒而逃。疯狂的刀击声伴随着马的嘶叫声,似乎可以从画上迸发出来。中景的两匹马以头相抵,另一匹张嘴厮咬,两下短兵相接,情况千钧一发。在这里,肉体和精神都趋于极度紧张的瞬间,素描的高度现实主义手法,使形象展现得震撼人心。画家在这里也寄寓着意大利祖国进入分崩离析的那种不可逆转的悲剧性。
这幅画稿最终未绘成彩色壁画,素描也未能保存下来(米开朗基罗的那一幅《加西纳之战》也没有保存下来)。据瓦萨里说,当时采用一种很粗糙的涂底材料与不成功的烘干法。刚画不久,墙上的颜色开始掉落。这是按照从前的摹本与劳伦佐·柴基亚的一幅版画,以及一些为这一草图而准备的素描稿子来断定的(达·芬奇为这幅壁画留下一些素材稿子,现藏布达佩斯美术馆,内有几张完好的战士素描头像)。 这一幅素描稿来自17世纪鲁本斯派画家的一幅素描临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21:1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