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公办高校
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AHMU),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办学历史
东南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26年5月由郭琦元、汤蠡舟等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1931年,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院本部迁至上海真如,原校址改作附属医院。1937年,日军入侵,校舍尽毁,院长郭琦元因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署负责人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后在众人推荐下,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他们筹集资金,重建校舍,使学校得以续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迁安徽省怀远县西门岗,以原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
1951年6月22日,华东卫生部批准将该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
安徽医学院
1952年,学校从怀远迁到合肥市,10月改名安徽医学院。
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下设蚌埠、芜湖两分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1973年,安徽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5年,学校新建卫生系,设卫生专业。1976年,安徽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两个系连同第二附院划给中医学院,安医只保留医疗、卫生两个系,1所附院。
1978年,安徽医学院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安徽医科大学(今)
1985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药理学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7年,设置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998年,经安徽省教委批准,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
2002年,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项目”学校。2007年,皮肤病与性病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第二附属医院开业盛典隆重举行。2009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3年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关于共建安徽医科大学的意见》印发,学校正式迈入“省部委共建”高校行列。
2019年,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同年7月,安医大一附院生殖医学团队牵头的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实验室获批安徽省首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2021年,安徽医科大学(黄梅戏)入选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同年10月,与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约合作共建“安徽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同年,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学校揭牌。
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同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获批向社会公布。
202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同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10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顺利启用。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20个直属教学机构,开设4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等5个专业门类。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另有2所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6所共建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医学中心、3所附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联体合作单位300余家。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62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1907人;有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3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获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和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和审核性评估,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药学等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截至2021年10月获全国优秀教材奖4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同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南非、加纳、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安徽医科大学与阿肯色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招生规模50人/届,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于2021年开始招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省部级科技平台61个,其中安徽省实验室1个,部委级科技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科技部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其他省级科技平台5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突破百项,2020年以来累计获得资助2.72亿元,其中2022年我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3项,获批资助直接经费6991万元,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取得历史新高;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连续7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2022年在《细胞》《自然》《科学》刊发高水平学术成果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学校设有人体科学馆、博物馆-中医珍品馆、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为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医学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图书馆有合肥梅山路校区总馆、翡翠路南校区分馆、新站区东校区分馆三处馆舍,总面积为27000平方米左右。截至2023年11月,学校馆藏馆藏纸质书刊150万余册,电子图书490余万册、电子期刊340余万册、学位论文414余万册、音视频时长17万小时,电子资源年访问量达8600万次。
学校的人体科学馆面积约1100平方米,内部分上下两层,包含序厅、生命之源、生命之本、生命之容、生命之奋、生命之托、生命之索、生命之光、VR体验、生命之彩、生命之悟、生命之后、未来展望等13个展区。
学校的博物馆-中医珍品馆主要收藏中医珍品馆馆藏珍贵中药标本及部分工艺制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编辑出版的具有CN刊号的医学学术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2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3种,北大核心期刊4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安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科研、医疗成果和进展的学术性期刊。2021-2023年被“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Q3区),2018-2022年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2023年省“十佳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 CPB)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理学会主办、安徽医科大学承办的学术性月刊。创刊于1985年9月,主要刊登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文章,侧重从分子水平和基因表达角度阐释药物作用机制。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文献源期刊)收录,Scopus等13种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为病理学专业期刊,主要刊登临床病理学、实验病理学及病理技术类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综述、讲座、技术交流、病理读片、病例报道等。该刊入选中宣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科技部中信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重要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与利用。
所获荣誉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精神文化
学校校训为“好学力行,造就良医”,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为安徽医科大学前身-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师生的题辞。
“好学”“力行”,语出儒家经典《中庸》。“好学”,强调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力行”,倡导勇于实践、担当实干。“造就”,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良医”,是道高德馨、学富术精的医生,是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人类健康卫士。
校风“厚德至善 博学济世”,取自《周易》《礼记》《论语》等典籍,“厚德至善”主要体现了对师生道德品质上的要求,“博学济世”则要求师生有高远的精神追求,广泛学习拥有渊博的学识,秉持博学精术救死扶伤。
教风“崇教 乐教 善教”,“崇教”体现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崇尚与敬畏,“乐教”是以从教为乐,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善教”有态度和善,诲人不倦的涵义,又意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做到“以人为本”,推动“四个回归”。
学风“求真、求精、求新”,“求真”指读书、做学问,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学有所成,做有所获,“求精”,就是追求完美的学业、事业,注重细节,从而达到学业精、事业精,“求新”意为以勃勃的生机和朝气,追寻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做医学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
社团文化
学校设有各类学生组织与社团,截至2024年1月,其中包括学生会、太极拳教学训练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研究生志愿服务队、羽毛球爱好者协会、众创协会、竹萌民乐社、乒乓球爱好者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与研究会、Dreaming舞社、研究生文学社、英语口语协会、营养膳食协会、星光动漫社、手工爱好者协会、乐yo社、足球爱好者协会等。
校区情况
梅山路校区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截至2024年6月,该校区设有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公共卫生学、卫生管理学、口腔医学、临床药理学、药学、马克思主义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等多个专业。
翡翠路校区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翡翠路15号,截至2023年8月,该校区为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独立学院)办学地,校区占地面积187.9亩,建设有1幢综合办公楼、1座体育馆、3幢教学楼、5幢学生公寓。
东校区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河路(原玉皇山路),截至2021年7月,该校区设有生命科学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2018年5月,笃行楼位于学校校园西南侧,建于1958年,前身为学校图书馆,具有独特的苏联医学院校图书馆构建模式、红白搭配的建筑色调、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题名图书馆的匾额,2018年5月入选合肥市区首批历史建筑名录。
毛主席全身塑像位于学校梅山路校区的校园文化广场,1967年12月26日正式落成,总高度为12.26米,其中塑像高度7.1米,底座高度5.16米。整座塑像用特制螺纹钢支架,混凝土浇筑而成。重修时新加基座和围栏,并用大理石贴制。毛主席全身塑像是安徽省仅存的毛泽东同志室外塑像,2011年,入选合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
校友情况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6:47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