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宁五年(1072)知州孙觉为胡安定建祠于州学右。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知州事蔡节改建为安定书院。安定书院其后迭经变迁,年久失修,房舍大部倾圮。现在,只有南郊道场山麓胡瑗墓,供后人凭吊。
简介
安定书院,曾是志名卓著的湖州古代学府。其旧址在今市区劳动路中段“安定书院新村”一带,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是当时湖州知州孙觉为纪念他的老师胡瑗而奏请朝廷创立的。
相关人物
胡瑗(993-1059年),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据宋嘉泰《吴兴志》,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六月,湖州州学建成,知州事滕宗谅“延安定胡瑗主学,四方之士云集受业”。
学者称安定先生。胡瑗官至太常博士,讲“明体达用”之学,设“经义”、“治事”两斋以授徒,严立学规,以身示范,曾先后应名臣范仲淹、滕宗谅之聘在苏、湖两州讲学,生徒以千百计。安定先生在湖州执教时间长达12年,学风纯正,影响深远。范仲淹曾以《荐胡瑗充学官疏》上奏,后朝廷明令以胡瑗教授方法为“太学法”,后世称为“湖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安定先生逝世后,择葬于湖州南郊金盖山(何山)之麓。其后13年,他的弟子孙觉任湖州知州,上疏朝廷请准在湖州为胡安定先生建祠。
熙宁五年,宋神宗上诏,定春秋致祭,赐谕文为“学宗孔孟,教行苏湖。有体有用,斯文范模”。孙觉即在州学学宫右侧建安定先生祠。祠改书院是200年以后的事。
历史沿革
宋熙宁五年(1072)知州孙觉为胡安定建祠于州学右。淳祐五年(1245)知州蔡节于报恩坊官地宏扩其制,创屋楹470间,置禾田100亩,祠请饶鲁、蔡沈讲学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祠院为广化寺僧占据。三十年知州许师可又于城北观德坊创祠50楹。久圮。明宣德初都御史巡抚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顺元年参政黄誉改建,二年佥事陈兰修。弘治四年(1491)知府王旬,嘉靖三年(1524)巡抚陈凤梧、四十四年巡按庞尚鹏、隆庆五年(1571)知府栗祁先后重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署知府吴昌祚修并筑室5楹为山长栖息地。乾隆二年(1737)知府胡承谋捐俸重修,中为明善堂,两庑各5间,东为经义斋,西为治事斋,延师讲学,命7邑生童肄业其中,给以膏火。咸丰、同治年间,知府王龄、胡泽沛、邑人高廉道、陆心源,相继重修。历任山长有程若庸、罗纬、陈仲仁等。
据元代《安定书院燕居堂铭》,为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知州事蔡节改建为安定书院。至元三十年(1293年),湖州路总管许师可将安定书院移建于路治西北观德坊(即现三元洞府北安定书院新村处),并扩大书院规模,新建祠房舍50楹。元统三年(1335年)重修。至明初倾圮。宣德初,都御使熊概扶浙时又建为祠。30年后,即天顺元年(1457年)浙江参政黄誉又改建为书院。此后多有修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胡承谋重修后,中为明善堂、两庑各五间,东为“经义斋”,西为“治事斋”。命七邑(即乌程、归安、德清、武康、长兴、安吉、孝丰七县)生童肄业其中。书院有仪门,又前为大门,门外有东西两坊,东曰“弁山起风”,西曰“苕水腾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郡绅陆心源曾捐资重修。
安定书院其后迭经变迁,年久失修,房舍大部倾圮,最为可惜的是书院中陈列的历代众多碑刻、安定先生雕像均已荡然无存。现在,只有南郊道场山麓胡瑗墓,供后人凭吊。
地图信息